【异口同声意思简介】“异口同声”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不同的人或事物在表达上一致,声音、意见或说法完全相同。虽然字面上看似矛盾(“异口”与“同声”),但实际是通过对比来强调一致性。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多人在同一时间说出同样的话,或者在某种情况下,大家的观点、态度或行为高度统一。它既可以用于正面的场景,如团队合作中达成共识;也可以用于讽刺某些群体表面一致却缺乏独立思考的情况。
一、成语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异口同声 |
拼音 | yì kǒu tóng shēng |
释义 | 不同的人同时说出相同的话,表示意见或声音高度一致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天下之人,异口同声。”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多人在同一情境下表达一致的意见或声音 |
近义词 | 众口一词、异口同辞、同声共气 |
反义词 | 各执一词、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
例句 | 在会议上,所有代表都异口同声地支持这个方案。 |
二、使用场景分析
场景 | 应用示例 |
正面意义 | 团队成员在讨论中异口同声地认同一个计划,体现出高度的凝聚力。 |
负面意义 | 某些媒体对同一事件异口同声地报道,可能暗示信息单一或缺乏独立视角。 |
日常生活 |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显示出课堂纪律良好。 |
三、语言特点
“异口同声”虽然是一个成语,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尤其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能见到。其结构为“异+口+同+声”,前半部分“异口”强调个体差异,后半部分“同声”则突出一致性,形成一种对比修辞效果。
在写作中,若想降低AI生成内容的痕迹,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个人理解或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例如:
> “异口同声”不仅是语言上的统一,更是一种集体意识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既可能是协作的结果,也可能是思维趋同的表现。因此,在使用这一成语时,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其褒贬含义。
总之,“异口同声”是一个形象生动、用途广泛的成语,既能表达团结一致的精神,也能引发对群体思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