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露于野】“白骨露于野”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一,原句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句诗描绘了战乱后荒凉凄惨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此句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诗句之一。
“白骨露于野”是一句具有强烈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的诗句,出自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现实。该句通过“白骨”与“野”的对比,展现了战争后的荒芜与死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关怀。在文学史上,“白骨露于野”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诗句来源 | 《古诗十九首》 |
原文出处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作者 | 不详(东汉末年) |
时代背景 | 汉末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
诗句含义 | 描绘战乱后荒凉的景象,表现人民的苦难 |
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画面感 |
文化意义 | 成为战争与死亡的象征,反映人道主义情怀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文学、影视、历史研究等场景,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
通过“白骨露于野”这一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战争的反思与对生命的尊重。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更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一座桥梁,提醒我们珍惜和平、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