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怜汉语大词典】“自怜”一词,在汉语中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对自己产生一种深深的同情或哀伤情绪,带有自我怜悯、自我哀悼的意味。它不仅是一种情感状态,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诗词歌赋中,表达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在《汉语大词典》中,“自怜”一词的解释较为全面,涵盖了其本义、引申义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以下是对“自怜”这一词语的总结与分析。
一、词语释义总结
词语 | 释义 | 出处/用法 | 情感色彩 |
自怜 | 指自己对自己的怜惜、同情,常带有一种孤独、忧郁的情绪。 | 古代诗词、现代文学中常见。如:“自怜身世,空对明月。” | 悲伤、忧郁、孤独 |
自怜自艾 | 表示自己悔恨、自责,常用于表达对自己过去行为的懊悔。 | 出自《孟子·万章上》:“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必自反。”后演变为“自怜自艾”。 | 悔恨、自责 |
自怜多病 | 形容一个人因身体虚弱或心理脆弱而常常感到悲伤和无助。 | 多见于古代文人诗作中。 | 孤独、虚弱、敏感 |
二、词语使用场景分析
1. 文学作品中
在古诗词中,“自怜”常用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例如李商隐的诗句:“自怜无立足之地,却道天公不爱人。”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叹。
2. 日常口语中
在现代生活中,“自怜”一词有时也被用来形容某人过于关注自己的痛苦,缺乏积极面对生活的心态。
3. 心理学角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怜”可能与个体的低自尊、抑郁倾向有关。适度的自我关怀是健康的,但过度的“自怜”可能会影响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
三、相关词汇对比
词语 | 含义 | 与“自怜”的关系 |
自爱 | 对自己的爱护和珍惜 | 更积极、健康的情感 |
自卑 | 因自我评价过低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 与“自怜”有一定关联,但更偏向于自我否定 |
自责 | 对自己行为的反省与批评 | 与“自怜自艾”相近,但更强调行为上的过错 |
四、结语
“自怜”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汉语词语,既体现了人性中的脆弱与敏感,也反映了文化中对个体情感的关注。在不同的语境下,它可以是诗意的表达,也可以是心理状态的写照。理解“自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
古典诗词选集
现代心理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