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撤销权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撤销权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旨在保护当事人在意思表示不真实、存在重大误解或受欺诈、胁迫等情形下,依法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或行为的权利。本文对民法典中关于撤销权的相关规定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适用范围与法律依据。
一、撤销权的定义与性质
撤销权是指当事人因意思表示不真实、违法或违背公序良俗等原因,依法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撤销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权利。该权利具有形成权的特征,即只需权利人单方行使即可产生法律效力,无需对方同意。
二、撤销权的适用情形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撤销权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情形 | 法律依据 | 说明 |
1. 重大误解 | 第147条 | 当事人因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而作出的意思表示,可请求撤销。 |
2. 受欺诈 | 第148条 |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民事行为,受欺诈方可请求撤销。 |
3. 受胁迫 | 第149条 | 一方以胁迫手段迫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民事行为,受胁迫方可请求撤销。 |
4. 显失公平 | 第151条 | 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致使双方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受损方可请求撤销。 |
三、撤销权的行使方式与期限
撤销权的行使通常需通过司法程序实现,即由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出撤销请求。同时,撤销权的行使受到一定期限的限制,具体如下:
情况 | 行使期限 | 法律依据 |
1. 因重大误解 | 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90日内 | 第152条 |
2. 因欺诈、胁迫 | 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90日内 | 第152条 |
3. 显失公平 | 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90日内 | 第152条 |
4. 长期未行使 | 自民事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 | 第152条 |
需要注意的是,若撤销权人明知撤销事由却长期不行使,可能被视为放弃该权利。
四、撤销权的法律后果
一旦撤销权被依法行使,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无效,即从行为开始时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撤销权的行使不得损害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除非该第三人明知行为存在瑕疵。
五、总结
《民法典》对撤销权的规定较为全面,涵盖了重大误解、欺诈、胁迫及显失公平等常见情形,并明确了撤销权的行使方式、期限和法律后果。这些规定既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了交易的安全与稳定。
表格总结:
类型 | 适用情形 | 法律依据 | 行使期限 | 法律后果 |
重大误解 | 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 | 第147条 | 90日内 | 自始无效 |
欺诈 | 被欺诈而作出意思表示 | 第148条 | 90日内 | 自始无效 |
胁迫 | 被胁迫而作出意思表示 | 第149条 | 90日内 | 自始无效 |
显失公平 | 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 | 第151条 | 90日内 | 自始无效 |
未行使 | 长期不行使 | 第152条 | 5年内 | 视为放弃 |
以上内容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条款整理而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撤销权的基本概念、适用条件及法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