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钺之诛词语解释是什么】“斧钺之诛”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古代文献中,表示严厉的惩罚或死刑。该词源于古代的刑具——斧和钺,象征着君主对臣子的严惩。下面将从词义、出处、用法及现代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词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斧钺之诛 |
拼音 | fǔ yuè zhī zhū |
词义 | 指用斧钺等刑具处死,比喻严厉的惩罚或死刑。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年》:“夫子之言,如斧钺之诛。” |
结构 | “斧钺”为古代兵器,“诛”为杀戮、惩罚之意。 |
感情色彩 | 褒义或中性,多用于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 |
适用对象 | 多用于形容对罪犯、叛臣或严重违法者的惩罚。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斧钺之诛”最早见于《左传》,原指用斧钺行刑,后引申为法律严惩或君主权威的体现。在古代,斧钺不仅是兵器,更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斧钺之诛”也带有强烈的威权意味。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古代文献 | 如《左传》《史记》中常用此词描述君王对臣子的处罚。 |
文学作品 | 在诗词、小说中常用来强调严厉的惩罚后果。 |
现代语境 | 多用于书面表达,较少口语化,常用于正式文章或历史类内容中。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杀头、处决、刑戮、极刑 |
反义词 | 宽赦、宽恕、赦免、活命 |
五、总结
“斧钺之诛”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是“严厉的惩罚”,尤其指死刑。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法律制度的严苛,也反映了社会对秩序和权威的重视。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不再常用作日常表达,但在正式写作或历史类文本中仍有一定使用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斧钺之诛”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理解它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