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放厥词的故事和含义简短】“大放厥词”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说话毫无顾忌、言辞激烈,甚至带有贬义。这个成语虽然听起来气势十足,但实际使用时多用于批评他人的言论不当或过于狂妄。
一、成语来源与故事
“大放厥词”最早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大放厥词,不自量也。”这里的“厥词”指的是荒谬的言辞。后来,“大放厥词”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搭配,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发表不合时宜、不负责任或极端的言论。
历史上有不少人物因“大放厥词”而引发争议,比如一些官员或名人因言论过激而被批评,甚至影响到社会舆论和政治环境。
二、成语含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大放厥词 |
拼音 | dà fàng jué cí |
出处 | 《左传·昭公十二年》 |
含义 | 形容人说话毫无顾忌,言辞激烈,多含贬义 |
使用场景 | 批评他人言论不当、夸张或狂妄的表现 |
情感色彩 | 贬义 |
近义词 | 狂言乱语、信口开河、胡说八道 |
反义词 | 三缄其口、谨言慎行、沉默寡言 |
三、用法举例
- 他在会议上大放厥词,完全不顾及同事的感受。
- 这位明星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大放厥词,引发了大量争议。
四、总结
“大放厥词”虽然听起来有气势,但在实际使用中多带有批评意味,强调的是说话者缺乏分寸、态度轻浮。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应根据语境谨慎使用,避免造成误解或冒犯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