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杂交水稻是什么时候研发成功的】总结:
“超级杂交水稻”是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持续研究和推广的成果。其研发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杂交水稻技术突破到超级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逐步实现了高产、优质、抗逆等目标。目前,“超级杂交水稻”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超级杂交水稻 |
研发者 | 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 |
研发时间 | 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2000年后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 |
关键突破年份 | 1973年首次成功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 |
超级稻定义 | 指比常规杂交水稻产量更高、适应性更强的水稻品种 |
主要特点 | 高产、抗病、耐盐碱、适应性强 |
推广范围 | 中国及东南亚、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
意义 | 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
说明:
“超级杂交水稻”的研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不断优化。早在1973年,中国科学家就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这标志着杂交水稻技术的基本成熟。此后,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发展,超级杂交水稻逐渐被培育出来,并在2000年后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尽管“超级杂交水稻”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研发成功”日期,但可以认为,其核心技术和品种的形成大致在21世纪初完成。这一成果不仅在中国农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