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肠辘辘成语意思】“饥肠辘辘”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饥饿的状态。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肚子饿得发出声音的样子,常用于描写人在长时间未进食后,肚子空空如也、极度饥饿的情景。
成语详解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饥肠辘辘 |
拼音 | jī cháng lù lù |
字面意思 | 饥:饥饿;肠:肠胃;辘辘:象声词,形容肚子发出的声音。 |
引申含义 | 形容非常饥饿,肚子空空,发出咕噜声。 |
感情色彩 | 中性或略带夸张的描述,多用于口语或文学作品中。 |
使用场景 | 描述人长时间未吃饭、饥饿难耐的状态。 |
近义词 | 饥饿难耐、腹中空空、饥渴难忍 |
反义词 | 腰缠万贯、饱食终日、食不果腹(反义较弱) |
使用示例
1. 他一早出门,直到傍晚才回来,饿得饥肠辘辘。
2. 看着桌上热腾腾的饭菜,我忍不住饥肠辘辘地坐了下来。
3. 原本不想吃东西,但走到街边看到小吃摊,顿时饥肠辘辘起来。
成语来源(简要)
“饥肠辘辘”并非出自古代经典文献,而是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成语。其结构和用法与“饥肠辘辘”类似的传统表达如“饥不可待”、“饿得前胸贴后背”等有相似之处,但“饥肠辘辘”因其形象生动、朗朗上口而更受人们喜爱。
总结
“饥肠辘辘”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常用于描述极度饥饿的状态。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来渲染人物情绪或环境氛围。通过了解它的含义、用法和相关表达,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使语言更加丰富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