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歇后语,源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这个典故讲述了东汉末年,一位智谋出众的谋士徐庶在投奔曹操后,因忠于刘备而选择沉默不语,不再为曹操出谋划策的故事。
徐庶原是刘备的谋士,才智过人,深得刘备信任。然而,在一次战役中,徐庶的母亲被曹操俘虏,为了救母,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前往曹营。临行前,他向刘备承诺:“我若在曹营,必不为曹操出一计。”此言既表达了他对刘备的忠诚,也暗示了自己将保持沉默,不再参与任何与刘备有关的军事行动。
到了曹营之后,徐庶果然没有再为曹操献计,即使面对曹操的多次询问和试探,他也始终一言不发。他的行为体现了对旧主的忠诚,也展现了个人的气节。
典故总结
项目 | 内容 |
典故名称 |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
出处 | 《三国演义》 |
主角 | 徐庶(字元直) |
背景 |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徐庶原为刘备谋士 |
原因 | 母亲被曹操俘虏,被迫投奔曹营 |
行为 | 到达曹营后,拒绝为曹操出谋献策,一言不发 |
精神 | 忠诚、气节、责任感 |
后世影响 | 成为“忠臣不事二主”的典型代表,常用于形容人在困境中坚守原则 |
这则典故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道德操守,也成为了后人评价人物忠诚度的重要参考。虽然徐庶最终未能实现救母的愿望,但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忠义”二字,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