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被动句】在汉语语法中,“被动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用来表达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与主动句不同,被动句的重点在于“被”字结构所引出的受事者。理解被动句有助于更准确地分析句子结构和语义关系。
一、什么是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句子中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通常使用“被”、“受”、“遭”、“挨”等介词或动词来引出施事者,表示某种动作对主语产生的影响。
例如:
- 他被老师批评了。(主语“他”是动作“批评”的承受者)
- 这本书被我读完了。(主语“这本书”是动作“读”的承受者)
二、被动句的构成形式
结构类型 | 示例 | 说明 |
被 + 施事 + 动词 | 他被老师批评了。 | “被”引出施事“老师”,动词“批评”表示动作 |
受 + 施事 + 动词 | 他受了老师的批评。 | “受”也可以表示被动意义,语气较弱 |
遭 + 施事 + 动词 | 她遭到了误解。 | 多用于负面事件 |
挨 + 施事 + 动词 | 他挨了骂。 | 口语中常见,语气较随意 |
三、被动句的特点
1. 强调受事者:被动句的主语通常是动作的承受者,而非执行者。
2. 可能省略施事:在某些情况下,施事可以省略,只保留受事和动作。
- 例:书被借走了。
3. 语气较委婉:在正式或书面语中,被动句常用于避免直接指出施事,使语言更含蓄。
4. 适用于描述客观情况:如新闻报道、科技文章中常用被动句来保持客观性。
四、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对比
类型 | 主语 | 动作执行者 | 示例 | 特点 |
主动句 | 动作执行者 | 明确 | 他批评了我。 | 强调动作发出者 |
被动句 | 动作承受者 | 可能省略 | 我被他批评了。 | 强调动作承受者 |
五、被动句的使用场景
1. 学术写作:为了保持客观,常使用被动句。
2. 新闻报道:避免指名道姓,保持中立。
3. 日常口语:部分被动句在口语中也较为常见,如“我被说了”。
六、总结
被动句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句式,用于表达动作的承受者。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还在特定语境下起到强调、委婉、客观的作用。掌握被动句的结构和用法,有助于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