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什么意思】“司马昭之心”是一句常见的中文成语,源自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这句话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野心或意图已经非常明显,甚至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下面我们从来源、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司马昭之心”最早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故事讲的是曹魏时期的皇帝曹髦(又称高贵乡公)对权臣司马昭不满,试图发动政变夺回权力,但最终失败被杀。事后,人们感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是司马昭的篡位野心早已被众人知晓,只是没有人敢公开反对。
这句话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比喻那些企图谋取权力、地位或利益的人,其真实意图已暴露无遗,连普通人都能看出来。
在现代汉语中,“司马昭之心”多用于批评或讽刺某些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强调其行为的明显性与不可掩盖性。
二、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成语出处 |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 |
| 原文背景 | 曹魏皇帝曹髦因不满司马昭专权,试图政变失败后被杀,后人感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 含义 | 比喻某人的野心或真实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人人皆知。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讽刺或批评他人有明显不良意图,或指某人行为暴露无遗。 |
| 用法示例 | “他想取代老板的位置,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带有贬义色彩。 |
三、延伸理解
虽然“司马昭之心”最初是历史事件中的评价,但在今天,它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广泛用于政治、商业、职场等场合,用来表达对某种行为或意图的公开质疑和批判。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判断是否恰当,避免过度解读或误用。
结语:
“司马昭之心”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们对权力、真相和人性的关注。了解它的来源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