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详案(陈情表教案)

导读 大家好,综合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下陈情表教案详案,陈情表教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

大家好,综合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下陈情表教案详案,陈情表教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陈情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2、学习目标:

3、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4、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5、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6、学习重点:

7、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8、学习难点:

9、品味本文挚朴恳切的语言,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10、学法指导:

11、诵读法、质疑探讨法、品味涵泳法

12、知识链接:

13、作者与作品

14、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自幼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李密拒绝应召,但这很容易招致武帝的疑虑,以为他怀念旧朝,于是李密上《陈情表》,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征。

15、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16、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本文出自《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卷三十七,原题作《陈情事表》。

17、学习过程:

18、一、初读: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19、初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a级)

20、险衅( ) 夙( )遭闵( )凶 祚( )薄 期( )年 陨( )首

21、逋( )慢 茕茕( )孑( )立 拔擢( ) 矜( )育 日笃( )

22、优渥( ) 终鲜( )兄弟 期( )功强( )近( )

23、洗( )马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矜( )育

24、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义词及表现官职变动的词语:

25、思考:作者陈情的背景如何?试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b级)

26、点拨:重点研读第二段中体现作者上表陈情时两难处境的相关语句。

27、二、品读: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28、(一)品读第一、二段:

29、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身世?试找出相关语句,试着翻译并加以赏析 。(c级)

30、品析:

31、2.哪些语句写出了祖孙相依为命的凄苦?试找出来并加以翻译。(c级)

32、点拨: 重点研读第一段的相关语句,也可以参照第二段中的“更相为命”的相关语句进行解读。

33、有感情地朗读以上语句,并试着背诵。

34、小结一、二段的抒情内容,深入体会本部分陈情于事,动之以情的表达效果。

35、(二)品读第三段,思考:

36、在这部分的表述中,作者寓理于情,晓之以理。试分条概括关于作者“情不得已”的说理内容。(d级)

37、点拨:说理内容可以分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为语言标志进行文意转换。

38、写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试谈谈你自己的看法。(d级)

39、点拨:可结合本文的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进行深入探讨。

40、(三)品读第四段,思考:

41、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是哪句?并试着翻译。(c级)

42、本段在提出目的前,还进行了哪些铺垫?是否多余?(e级)

43、三、总结陈情的脉络:(d级)

44、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45、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情真意切。于恳切、朴实中见至真、至善、至美。

46、四、表达交流(d级)

47、《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在于它陈情的情真意切。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形的,也是有声的。”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被李密打动吗?请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阅读感受。要求:语言得体、准确。

48、五、作业布置

49、熟悉全文的抒情脉络,采用“关键语句串联法”,诵读全诗。

50、【教学目标】

5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5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5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54、【教学重点】

55、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56、【教学难点】

57、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58、【教学方法】

59、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要重点做好预习工作。

60、【教学步骤】

61、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62、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63、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64、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65、二、预习检测

66、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67、A、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68、B、猥(wěi)以微贱责臣逋(bǔ)慢犹蒙衿(jīn)育宠命优渥(wò)

69、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马

70、D、逮(dǎi)奉圣朝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ò)薄更(gēng)相为命

71、分析:B责臣逋(bū)慢,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7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73、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74、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75、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76、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77、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78、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

79、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习。

80、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81、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82、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83、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84、四、梳理课文

85、(一)第一段:

86、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

87、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88、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89、(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90、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91、(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92、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93、六月:慈父见背

94、四岁:舅夺母志

95、少:多疾病

96、九岁:不行

97、横的方面:(外、内)

98、既无——伯叔

99、终鲜——兄弟

100、晚有——儿息

10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10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03、翻译下列词语和句子:

104、臣以险衅:

105、夙遭闵凶:

106、舅夺母志:

107、悯臣孤弱:

108、九岁不行:

109、零丁孤苦:

110、至于:

111、成立:

112、终鲜兄弟,门衰祚薄。:

11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1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115、而刘夙婴疾病。

116、(二)第二段:

117、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

118、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19、自由诵读第2段

120、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

121、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122、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123、明确:

124、表时间:逮、前、后、寻

125、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126、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127、(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128、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129、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130、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131、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132、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33、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134、翻译词语和句子

135、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136、察臣孝廉:

137、举臣秀才:

138、供养无主,除臣洗马,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39、臣具以表闻:

140、责臣逋慢:

141、刘病日笃:

142、告诉不许:

143、(三)第三段:

144、同上:

14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46、串讲

147、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148、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149、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150、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151、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152、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153、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154、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155、3)品味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156、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157、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158、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159、(四)第四段:

160、同上

161、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62、具体研习第4段

163、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164、“愿乞终养”

165、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166、“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167、3)用语有什么特点?

168、“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169、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170、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171、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172、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73、五、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74、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175、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176、六、梳理课文结构

177、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178、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愿乞终养

179、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180、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181、七、艺术特色

182、融情于事。

183、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184、八、讨论课后练习

185、九、字词整理

186、2 、古今异义:

187、至于:到

188、成立:长大成人

189、辛苦:辛酸苦楚

190、告诉:申诉

191、不行:不能行走

192、3 、通假现象:

193、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194、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195、蓐:同“褥”,草褥子

196、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197、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98、②今臣亡国贱俘

199、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200、被动句:

201、而刘夙婴疾病

202、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203、十、板书

204、十一、课后总结

205、【教学目的】

206、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07、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208、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209、【教学时数】二课时。

210、第一课时

211、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12、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213、教学过程:

214、一、 导入课题

215、二、熟读背诵

216、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217、1.读音。

218、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n)凶 门衰祚(zuò)薄

219、期(j)功强(qing)近之亲 应(yìng)门

220、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221、猥(wi)以微贱 非臣陨(yn)首 责臣逋(b)慢

222、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 犹蒙矜(jn)育

223、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n)(yn) 更(gng)相为命

224、词语

225、1.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26、2. 茕茕孑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227、3.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228、4.门衰祚薄 门庭衰微,福分浅薄。

229、5. 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230、6.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231、7.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 时候说小乌能反哺老乌。

232、8.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233、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234、10.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235、11. 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难以预料。

236、12 .相依为命 相互依靠过日子,谁也离不开谁。

237、完成《长江作业》,相互考察,落实词语句式。

238、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尝试背诵。

239、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240、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41、第二课时

242、教学要点:

243、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244、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45、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246、教学过程:

247、一、 导入课文

248、苏轼有前后《赤壁赋》,诸葛亮有前后《出师表》,大家知不知道李密也有前后《陈情表》呢?文中有何暗示?

249、二、 赏析构思艺术

250、讨论:既然有前《陈情表》,那它的主要内容可能是什么?

251、从“臣以供养无主”“具以表闻”可以推知前《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应该就是体现在第一段,第一段可以说是前《陈情表》的精简压缩版。

252、诵读第1段,第1段结构有何特点?请具体分析。

253、总分式

254、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年幼多病、零丁孤苦,门衰祚薄、形影相吊,夙婴疾病、卧病不起-----配乐朗读

255、讨论:结合2两段分析,后《陈情表》叙述与祖母关系仅只一百二三十个字,而前《陈情表》极可能是洋洋洒洒近千言,晋武帝在李密“具以表闻”之后,为什么对李密很不满意,甚至于“诏书切峻”,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比较前后两表,请从征召原因、内容侧重、选择决定、语言特点四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以及对写作的启示。

256、其一,从语言技巧方面来看,后者极可能啰嗦拖沓,语言陈旧,有敷衍之意,故而读之无味;前者语言简洁而不简单,凝练精粹,极富创造性,起到生动形象,真情至性,悲恻动人的效果。(开头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词语自然精粹,以一敌百,以少胜多,形象生动地表现其孤苦情状,凄恻哀婉,令人读而生悲,印象深刻)

257、其二,从征召原因方面来看,武帝对李密的的征召,其实并不只因为他的孝廉、他的秀才,更是要他李密对新朝的忠心和顺服,以作其他旧臣表率,笼络人心。是以武帝需要的并不仅是一篇只述孝道的《陈情表》,更需要的是一篇向新朝献忠的《投降书》!而李密居然不识好歹,多次征召,不仅没有感激涕零,却竟似置若罔闻一般,是不是还眷念蜀国,对新朝灭蜀心怀不满而暗怀抵触呢?

258、其三,从内容和结果方面来看,满纸在说祖母如何地情深似海,对晋朝主动伸出的橄榄枝(讲到某个国家“伸出橄榄枝”,一般是形容这个国家对外表示出了友好的态度和愿望,以谋求和平,共赢的发展。具体到个人,“伸出橄榄枝”,则指向某人示好、给某人机会),却似乎是有意忽略,热脸蛋贴人家冷屁股,难道我晋朝对你就是情如纸薄,刻薄寡恩吗?(察、举、拜、除,可见朝廷求贤若渴,对李密征召殷切,恩重如山。)

259、李密

260、晋武帝

261、征召原因

262、因其孝廉秀才

263、望其忠顺降服

264、内容侧重

265、夙遭闵凶 情深似海

266、殷切征召 恩重如山

267、选择决定

268、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269、奉诏奔驰 结草衔环

270、语言特点

271、刻意煽情 冗长拖沓 语言陈旧 单调乏味

272、自然精粹 形象生动 语言创新 凄恻动人

273、李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关键之所在了吗?第二段中哪些词可以看出责、逼迫、催、急

274、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多少文人因坚持名节、拒不合作,引起君王的猜忌和不满而遭致杀身之祸,“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李密“伏维”一番,恍然大悟,不觉惊出一冷汗,心中大恐,于是赶紧在前《陈情表》之后不久又赶紧追加一篇后《陈情表》,希望能够弥补前表之失,挽救迫在眉睫的危机。

275、李密“伏维”一番,在后《陈情表》是从哪些方面表达对新朝的忠顺之意的呢?可就以下关键词进行分析。

276、孝治天下:与圣朝核心价值(理念)巧合一致:(守孝即是忠君、高度契合、如鱼得水、由衷拥护)

277、不矜名节:在伪朝从政态度(为官)反省深刻;(既然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

278、亡国贱俘:对自我现状处境(处境) 清醒认识;

279、过蒙拔擢 对武帝恩重如山(恩宠)无限感激

280、不能废远:因祖母命悬一线(垂危)无奈选择

281、此段文意多转,语言委婉流畅,面面俱到,多方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指导背诵

282、已表忠心,写到此处,李密是否可以松一口气,觉得应该可以在武帝面前政审过关,而将表文呈上了呢?

283、虽表了忠心,但是口头说的好听,还需用行动来落实和证明,不能只给祖母行孝而不向皇帝尽忠。既然忠孝不能两全,从帝王角度来说,就应该只尽忠,没有忠,就不能保证孝。

284、阅读第4段,自古忠孝不得两全,面对两难,李密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这个建议于李密、武帝各有何益处?

285、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286、于李密:忠孝两全 ,解决千古难题

287、于武帝:慰降臣、驭官吏,收民心、合人伦,感神灵、符天道,xx定、促一统,留美名、传千古。

288、(两全其美、鱼与熊掌兼得,可谓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289、“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虽为套语,但为何对帝王来说不可或缺?

290、臣服,恐惧,帝王践踏其人格,羞辱其自尊,视臣民性命如蝼蚁,臣民就算在学识、才华、道德上远胜国君,却也不得已而丧失了独立人格,在精神上已被解除了反抗,以显示帝王之威严,满足其虚荣,稳固其统治。

291、此番再次陈情,李密实现他所希望的目的没有呢?你若是武帝,会作出怎样的反应?

292、陈情表 : 了解到一片忠心,认识有十般益处,得意于万分感激,享受着无限怖惧。

293、结合课文,以忠孝为内容为李密拟写一副对联

294、上联:蒙慈恩陈孝情愿乞终养

295、下联:沐清化表忠心誓效奔驰

296、横批:万世师表

297、小结:

298、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全文构思缜密,以忠孝为线索,逐层深入、脉络分明、思维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299、教学目的:

300、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30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02、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303、教学时数:

304、二课时。

305、第一课时

306、教学要点:

307、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308、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309、教学过程:

310、一、导入课题

311、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312、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313、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314、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315、二、熟读背诵

316、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317、注意以下加黑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318、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

319、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320、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321、注意以下加黑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322、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2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324、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

325、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326、注意以下句式:

32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28、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29、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30、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331、第一段:凄苦,悲凉;

332、第二段:感激,恳切;

333、第三段:真挚,诚恳;

334、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335、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336、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7、父死母嫁

338、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339、祖母抚养

340、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341、少年多病

34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43、无亲无戚

344、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45、祖母病卧

346、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347、熟读第二段。

348、指导背诵第三段。

349、孝治大道

350、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351、不矜名节

352、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353、宠命优渥

354、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355、祖母病笃

356、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357、不能废远

358、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59、熟读第四段。

360、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361、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提示:情:

362、○1情况(事实);

363、○2衷情(孝情、忠情);

364、○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365、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366、第二课时

367、教学要点:

368、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69、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370、教学过程:

371、一、导入课题

372、背诵第三段导入。

373、二、赏析构思艺术

374、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375、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376、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377、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378、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379、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380、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81、身世孤苦悲凉

382、孝情

383、祖母情深似海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先尽孝后尽忠

384、沐清化蒙国恩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385、忠心

386、圣朝恩重如山

387、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388、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389、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390、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391、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392、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393、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394、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39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396、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397、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398、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399、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400、三、赏析语言

401、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402、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403、(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404、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405、“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406、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407、“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408、“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409、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410、“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411、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412、○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41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414、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415、“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416、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417、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418、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19、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420、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421、○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422、“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423、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424、“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425、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426、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427、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428、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429、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430、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431、“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432、○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33、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434、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435、小结:

436、○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437、○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438、○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39、○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440、四、作品评价

441、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442、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

443、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444、引导:

445、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446、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447、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448、○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49、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450、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

451、教学目的

452、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453、二、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454、三、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455、教学重点、难点

456、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融情于事

457、二、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

458、教学时数:两课时

459、教学内容与步骤:

460、第一课时

461、教学要点:

462、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463、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464、一、导入课题

465、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466、二、熟读背诵

467、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468、三、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469、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470、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71、 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472、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473、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少年多病---无亲无戚---祖母病卧

474、熟读第二段。

475、指导背诵第三段。

476、孝治大道---不矜名节---宠命优渥---祖母病笃---不能废远

477、熟读第四段。

478、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479、完成课后练习

480、第二课时

481、教学要点:

48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483、一、导入课题

484、二、赏析构思艺术

485、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486、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487、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488、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489、三、赏析语言

490、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491、四、作品评价

492、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493、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494、引导: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495、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496、(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497、(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98、教学目标:

499、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500、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方式和形象精粹的语言;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

501、体会本文凄切委婉的陈情技巧,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502、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503、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504、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忠”“孝”的理解。

505、教学时数:三课时

506、教学过程:

507、第一课时

508、一、作者介绍

509、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510、二、背景介绍

511、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

512、三、文体知识

513、表,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514、四、题解

515、陈——陈述、禀报

516、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隐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

517、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518、五、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519、朗读课文,正音。(见《金榜》P30自主学习:字音辨识)

520、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521、第1段:凄苦,悲凉; 第2段:感激,恳切;

522、第3段:真挚,诚恳; 第4段:忠诚,恳切,期待。

523、六、再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524、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525、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526、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情”?“陈”什么“情”?如何“陈情”?

527、明确:“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

528、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孝情、忠情、苦情)“陈情”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529、七、研读课文

530、(一)分析课文第1段

531、齐读第一段。

53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533、两名学生口译本段文字,师生共同订正。

534、提问: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535、明确:总摄作用,统领文章第1段。

536、提问:李密到底遭遇了哪些不幸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或板书: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父死母嫁)

537、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孤苦多病)

538、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内外无人)

539、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刘婴疾病)

540、提问:从上面的四个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李密是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541、明确:相依为命。

542、提问: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一起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子。

543、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544、提问: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

545、明确: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呢?请大家预习课文第二、三两段,我们下节课再讲。

546、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547、第二课时

548、(二)分析课文第2段

549、学生齐读第2段。

550、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551、两名学生口译本段文字,师生共同订正。

552、提问:第2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找出来。明确:“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553、提问: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554、提问: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555、明确: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

556、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557、提问:本段分几个层次?各层的重点是什么?

558、明确:第一层:重点叙朝廷征召之殷;

559、第二层:重点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560、提问: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561、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562、(三)分析课文第3段

563、学生默读并口头通译第3段;

564、提问: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565、提问:“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66、提问: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567、明确: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568、B、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态度,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569、C、再次强调自己的处境,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570、提问: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明确: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571、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

572、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

573、提问: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574、明确: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575、朗读第3节,品味语言特点

576、提问讨论: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77、明确: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578、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579、语言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580、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581、第三课时

582、(四)分析课文第4段

583、齐读第4段。

584、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585、指明两名学生口译本段文字,师生共同订正。

586、提问: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587、明确:“愿乞终养”。

588、提问: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589、明确:“节”“报养”——“忠孝两全”。

590、提问:本节语言有什么特点?

591、明确:“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592、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593、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594、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

595、(五)师生讨论总结4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或板书)

596、第一层: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597、第二层: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598、第三层: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599、第四层;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600、(六)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601、八、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602、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603、——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604、小结: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605、九、拓展探究:

606、提问: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

607、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此为开放性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明确:回答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608、提问: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609、明确:①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情。

610、再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611、②陈情脉络: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612、沐浴清化 身蒙国恩(忠情)

613、③、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614、十、归纳总结艺术特色:

615、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616、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617、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618、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619、预习指导

620、独立研读文本《陈情表》。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621、学习目标

622、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623、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624、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625、重点难点

626、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627、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628、情景导学

629、“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630、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63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632、作者:

633、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634、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635、第1段

636、第2段

637、第3段

638、第4段

639、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640、探究案

641、学习目标

642、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64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644、重点难点

645、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646、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647、情景导学

648、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649、学习活动

650、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

651、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652、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65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65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65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656、师:由诸葛亮的《出师表》导入。(温习旧知,引出新课)

657、初中学过《出师表》,《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陆游在《书愤》中这样评价《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658、(板书:陈情表李密)

659、师: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作业,通过学案了解了文体特点,知道了学习目标,初步解决了字词问题。同学们先一起交流,有问题先在小组解决,解决不了,再质疑。

660、师:有哪些疑问。

661、生:没有。

662、师: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期功、终鲜兄弟、洗马

663、师:学习古文最好的方法是诵读,通过学案我们已经了解了文本的文体知识,下面我们就通过诵读首先巩固文字知识,其次进一步走近文本本身,体会这篇文章究竟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挖掘它的一些内涵。

664、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665、我读第一段,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二、三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666、教师评价:寻|蒙国恩注意中间的停顿

667、全班齐读有些快

668、师:思考问题:李密为什么要向皇上陈情?(结合背景,用原文回答)

669、幻灯片出示背景资料

670、学生甲:有两个原因,一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要侍奉祖母;还有一个就是“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国家已经灭亡了,亡国之臣不能侍奉新朝君主。

671、学生乙:晋武帝篡权才夺得皇帝,李密有文化、清高,看不上晋武帝的做法。

672、学生丙:“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李密想要先侍奉祖母,再尽忠。

673、(教师引导:李密最想做什么?他遇到困难了吗)

674、师:赏读文章:在两种情感中,让作者进退两难。一边是想要愿乞终养,供养祖母,一边是皇上催促去做官,告诉不许。在这两难的境界,李密本人一定会想,我用一种怎样的方式,能让皇上理解我的做法,博得皇上的理解。所以李密采用了一个最好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675、四个人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自然段,讨论:它用什么情打动人,用什么理来明人,争取列出你们讨论这个自然段的情和理的线索,用最精炼的语句概括。再讨论一下,你们共同认为,你们选的这个自然段哪一个语句最能打动你,最让你产生共鸣,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676、学生甲:第一段,作者说他的家庭不幸,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情感,这是动之以情。“而刘夙婴疾病”,祖母身体不好,在孝道上应该尽孝,不能离开,在感情上也不愿意离开。最能打动我的语句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不离不弃。

677、学生乙:第三段,李密想要留下来侍奉祖母,就需要一个理由说服皇帝。“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晋武帝把孝作为治理天下的方法,李密想要留下来侍奉祖母,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以刘日薄西山”祖母将李密抚养成人,李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他要留下来侍奉祖母,直到终年。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知恩图报。

678、学生丙:第四段,情是“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是对皇帝的忠情,“报刘之日短也”体现李密的孝心。理是“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从古至今以孝为先,既然以孝为先,就应该留下来,照顾祖母。

679、最能产生共鸣的一句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乌鸦都有反哺之情,更何况我们人呢?

680、师:练笔悟情:把我们意犹未尽的感受诉诸笔端,用文字表达我们的情感。

681、请大家选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情境描写,一个场面、一句话、一个词或一个细节均可,自行设置一定情境,展开想象,进行生动的描述。

682、学生甲:“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刘氏在病榻上已经躺了几天了,她不断呻吟着,因疼痛额头上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李密一刻也不敢离开,他用一只手轻轻拍抚着刘氏,一边用毛巾拭去她脸上的汗珠,盛汤药的碗随意的被摆放在床头。血丝已经布满这孝子的眼,这是爱与痛的交织。愿太阳的马车能为这赤子之心而停留,洒下自然的圣水滋润这真挚的心。

683、学生乙:祖母躺在床褥上,气息微弱,我知道她已是挂在西山的残阳。但她曾经用灿烂的阳光照射着我的童年,陪我一同成长。现在阳光依旧在我心中,永存的将是温暖,即使不久之后她就不在人世。

684、学生丙:“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鸟有情,木有根,我李密亦如鸟木。日转星移,谁无容颜之变,谁无体弱之虚,只求我用我的一生陪她颐养天年。

68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

686、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

687、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

688、听到你们发自肺腑的文字,我知道李密的感恩不仅温暖了自己,而且感动了你们,这一刻,幸福之花,在我们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689、教师小结:通过听、说、读、写,我们深入的赏析了文章,作者运用情理交融的手法,将他所说的情和所要阐述的理完全融和在一起,情和理达到水x交融的程度。这让我想到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没对李密的词不赴诏表示不满,而且还痛快的答应了他的请求,甚至赏赐他来两个奴婢,命郡县按时给他的祖母送饭,足见《陈情表》所体现出的情的力量。

690、《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在这堂课上,老师见证了你们心怀感恩的心,相信你们会用感恩的心为父母端杯茶,为他们捶捶肩,为他们努力到最好。会把发自内心真诚的爱回报给我们的父母长辈。

691、复习目标:

692、1,复习背诵课文,梳理文言知识

693、2.回味亲情经典佳作,提高写作水平

694、(课前放歌曲磁带)

695、你静静地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 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 花静静地绽放 在我忽想你的夜里 多想告诉你 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music) 多想告诉你 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

696、“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一首《懂你》道尽了天下父母无私的奉献;“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言尽了天下孝子永恒的企盼。懂你,难道我们都真的能读懂这分永恒的亲情吗?

697、《一碗馄饨》

698、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699、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700、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样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去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楞住了。

701、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眼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702、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703、亲情是阳光,让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亲情是一清泉,让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三个句子,要求用比喻,三个句子构成排比。

704、今天我们复习“体味至爱亲情”的第一篇《陈情表》

705、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706、“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707、一,检查背诵:背诵第一段:陈述家庭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708、文章一开始,作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总摄全段,它总提了:

709、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710、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711、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712、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713、背诵第二段:写朝庭对自己的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叙州、郡、、朝庭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给下文留下悬念。)

714、背诵第三段: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了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孝祖母和报国之间的两难选择,首句即言以“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的纲领。言外之意是孝祖母虽然是私情,却也合情合理,也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提出了理论依据。然后说自己出仕蜀政权是“本图宏达,不矜名节”,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难以远离出仕)

715、背诵第四段: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是“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的年岁,说明尽孝之日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的。表达自己对朝庭“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716、全文融情于事,感情真挚,且细致慎密,读来确实悲恻动人。不愧为写亲情之至文。

717、二、梳理文言知识:(分组让学生到黑板梳理)

718、(一)通假字

719、闵: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

720、零丁: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721、有: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722、蓐: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

723、(二)一词多义

724、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725、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726、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727、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728、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729、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730、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731、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732、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733、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734、④猥以微*(介词,凭身份)

735、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736、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737、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738、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739、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740、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41、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742、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743、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744、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745、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746、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747、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748、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749、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750、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751、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752、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753、(三)词类活用

754、躬亲: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755、日: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756、闵凶:夙遭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

757、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的身份)

758、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作名,诚心)

759、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760、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761、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名,远的地方)

762、进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作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763、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764、(四)古今异义的词

765、至于: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

766、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

767、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768、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769、告诉: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770、辛苦: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②今义:身心劳苦)

771、(五)特殊句式

772、(六)常用成语:

773、本文语言精美,形象生动,自然精粹,脍炙人口,许多词语固定成了人们常用的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皇天后土、天地共鉴、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774、(七)句子的默写和理解

775、三、集体背诵

776、结束语:《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在我们复习偷懒的时候,想想父母在背后默默的付出,不要忘了他们在我们身上寄予的殷切希望。

777、四、作业:

778、一、最近找时间给自己的父母打一次电话,向他们问候一下,告诉他们最近你为自己理想又作了做些努力以慰藉他们的付出。

779、二、背诵全文、整理文言知识。

780、三、读自己原先写的亲情的文章或别人写的优秀亲情文章,细细品味,重新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感悟也在加深,相信大家现在写要比以前有更大的进步。)

781、一、自主复习

782、梳理课文,加深理解,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边复习边做笔记。

783、二、自我检查

784、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慈父见背

785、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

786、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787、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78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789、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指出句式)

790、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791、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792、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793、当侍东宫 臣具以表闻

794、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795、则告诉不许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陛下矜悯愚诚

796、过蒙拔擢,宠幸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797、日薄西山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798、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9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800、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801、听臣微志 谨拜表以闻

802、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

803、出自这篇文章的典故:

804、三、虚词练习

805、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选自《左传》)

806、【注】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807、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808、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809、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10、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811、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812、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813、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814、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815、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816、3.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

817、A.遂 而 则 B.乃 而 故 C.乃 以 则 D.遂 以 故

818、4.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

819、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820、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2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822、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823、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824、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825、D.“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826、6.“而”字用法集训

827、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828、⑦吾尝终日而思矣 ( )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 ( )

829、虚词练习答案

830、1.【解析】 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831、【答案】 B

832、2.【解析】 D.与题干中“于”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 “比”。

833、【答案】 D

834、【参考译文】

835、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836、3.【解析】 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

837、【答案】 B

838、4.【解析】 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③是助词“的”。

839、【答案】 D

840、5.【解析】 D.“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A项中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

841、【答案】 D

842、【参考译文】

843、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分开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晋平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的人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

844、6.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 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⑧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845、一.导入

846、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忠《出师表》当成了忠的标准,则把《陈情表》当成了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板书“忠孝”二字)

847、二、范背。(5分钟)

848、三、生读。

849、同时注意寻找古今异义词,等待汇报交流。并划出文意不明白处以提问。(10分钟)

850、学习活动:条理缜密的构思品读精粹的语言

851、四、李密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篇奏章?(除臣洗马;愿乞终养)

852、五、

853、1.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作者究竟处在一种怎样的矛盾境地。

854、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尽孝)?能否对这种尽孝的必要性作点解释。

855、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856、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尽忠)?能否对这种尽忠的必要性作点解释

857、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858、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可能司马氏王朝的猜疑,招来杀身之祸。李密是如何,变被动为主动的。提出“区区不能废远”的。

859、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860、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消除武地帝的猜疑。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861、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862、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863、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864、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865、六、《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

866、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867、(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868、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869、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870、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87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872、“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873、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874、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875、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876、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877、“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878、“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879、“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880、“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881、对偶句式: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表意严密完整。

882、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883、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884、“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从动物的本性出发,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885、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886、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887、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888、5.小结:

889、四字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890、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891、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892、成 语:丰富了中国的语言。

893、七、作品评价

894、(一)通过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895、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896、引导:

897、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898、引导:

899、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900、(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901、作业:

902、1背诵全文

903、2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904、3.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905、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906、(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907、教学目的:

908、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909、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910、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911、教学时数:

912、二课时

913、教学设想:通过生活中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孝行故事导入课文,让大家对作者的真情有一定的感情接受力,然后入情入理引入本文。如:二十四孝、驴子孝。

914、教学过程

915、第一课时

916、教学要点:

917、1. 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918、2. 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919、教学过程:

920、一、 导入课题

921、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922、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923、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924、二、熟读

925、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926、①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927、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928、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929、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930、②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931、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932、③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933、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934、④注意以下句式:

93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936、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937、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938、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939、第一段:凄苦,悲凉;

940、第二段:感激,恳切;

941、第三段:真挚,诚恳;

942、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943、指导学生理解背诵第一段。

944、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945、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946、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947、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948、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949、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950、熟读第二段。

951、察孝廉,举秀才

952、拜郎中,除洗马

953、诏书切峻

954、进退两难

955、指导背诵第三段。

956、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957、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958、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959、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960、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961、熟读第四段。

96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963、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964、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965、提示: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966、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967、第二课时

968、教学要点:

969、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970、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971、教学过程:

972、一、 直接导入新课

973、背诵第三段导入。

974、二、 赏析构思艺术

975、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976、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977、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978、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979、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980、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981、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982、身世孤苦悲凉 祖母情深似海 孝情 揭示矛盾

983、沐清化蒙国恩 圣朝恩重如山 忠心

984、祖母病笃(情) 尽孝日短 分析矛盾

985、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986、先尽孝后尽忠 解决矛盾

987、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988、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989、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990、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991、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992、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993、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994、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99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996、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997、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998、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999、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1000、三、赏析语言

1001、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1002、请轻声朗读课文,画出来自己认为好的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1003、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00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1005、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100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1007、※“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1008、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1009、※“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1010、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01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101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013、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1014、※“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1015、※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1016、※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017、※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018、※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1019、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1020、*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1021、“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1022、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102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1024、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1025、※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026、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1027、※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028、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1029、※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1030、“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1031、*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1032、说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1033、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1034、小结:

1035、①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1036、②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1037、③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1038、④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1039、四、作品评价

1040、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04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1042、引导: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1043、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1044、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045、①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②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1046、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1047、“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1048、引申讨论:

1049、附: 谈谈孝道

1050、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1051、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1052、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1053、“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1054、《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1055、“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1056、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1057、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1058、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1059、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1060、教学目标 :

1061、知识与技能: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1062、过程与方法: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106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1064、教学重难点:

1065、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1066、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1067、教学时数: 3 课时

1068、课前预习:

1069、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1070、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1071、第一课时

1072、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1073、教学过程 :

1074、一、激趣导入:

1075、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1076、二、重点讲解:

1077、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1078、终鲜兄弟 期功强近 常在床蓐 猥以微贱 岂敢盘桓 侥幸

1079、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1080、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081、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1082、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1083、2 )向谁陈情?

1084、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1085、3 )陈什么情?

1086、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1087、三、设疑讨论

1088、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1089、四、典题拓展

1090、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1091、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1092、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1093、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1094、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1095、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1096、五、要点总结:

1097、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1098、六、训练巩固

1099、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1100、单元导读

1101、“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情感体验等诉诸笔墨,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诵读这些作品,触摸民族文化血脉,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1102、本单元选取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有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这些作品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集中在一个单元研习,在对比中体会,在联系中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散文。

1103、学习本单元,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要反复诵读,涵咏品味,把握文意;要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发情志,形成独特的美感;还要做些梳理和评点,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1104、文本解读

1105、《陈情表》以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集中陈述“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动人。要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感情;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可以结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坚持不入朝为官,体会这篇文章表达上的委婉和得体。

1106、素养目标

1107、了解李密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1108、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背诵全文。

1109、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

1110、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1111、教学重难点

1112、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孝情、忠情,分析体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理方法。

1113、教学方法

1114、合作探究法。

1115、教学过程

1116、导入

1117、苏轼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出师表》当成“忠”的标准,把《陈情表》作为“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1118、一、知人论世

1119、了解作者

1120、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其父早亡,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少有文采,曾跟随名儒谯周学习,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曾在蜀国任尚书郎等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为由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李密以太子洗马被征至洛阳。后出为河内温令。

1121、相关背景

1122、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1123、了解文体“表”

1124、“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1125、解题

1126、①陈:陈述。

1127、②情:实情、感情。

1128、③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1129、二、初读感悟

1130、(一)预习检查

1131、明确字音。

1132、衅(xìn)闵(mǐn)祚(zuò)茕(qióng)孑(jié)

1133、陨(yǔn)逋(bū)矜(jīn)渥(wò)

1134、三、文本研究

1135、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1136、(第一段)臣密言:臣以(因为)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险,坎坷。衅,祸患),夙(早年)遭闵(同“悯”,忧伤)凶(不幸。指丧父)。生孩六月,慈父见(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相当于“我”)背;行年(年岁,年龄)四岁,舅夺(强行改变)母志。祖母刘愍(怜惜)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零丁(孤独的样子)孤苦,至于(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成立(成人自立)。既无伯叔,终(又)鲜(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兄弟,门衰祚薄(福分浅薄),晚有儿息(子嗣)。外无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形影相吊(安慰)。而刘夙(早时)婴(缠绕)疾(病)病,常在床蓐(草垫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

1137、请概括段意: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1138、(第二段)逮(及、至)奉圣朝,沐浴(承受恩泽)清化。前太守臣逵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臣以(因为)供养无主(主事的人),辞(辞谢)不赴命。诏书特下,拜(授官)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寻(不久)蒙国恩,除(授官)臣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猥(谦辞,辱)以微贱,当(承担)侍东宫,非臣陨首(头落地,指不惜性命)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使上闻、报告),辞不就职。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比)星火。臣欲奉诏奔驰(赴京就职),则(连词,表转折,但是)刘病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笃(病重);欲苟(姑且)顺私情,则告诉[申诉(苦衷)]不许(许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1139、请概括段意: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1140、(第三段)伏惟(伏在地上想。旧时奏疏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元老,旧臣),犹蒙矜育(怜惜养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况且)臣少仕伪朝,历职(连续任职)郎署(郎官的衙署),本图宦达,不矜(看重、推崇)名节(名誉与节操)。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擢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但(只是)以(因为)刘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这里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人命危浅(垂危),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无法用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轮流,更替)相为命,是以(因此)区区(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1141、请概括段意: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

1142、(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照察、审辨)。愿陛下矜愍(怜恤)愚诚,听(任从。这里指应许)臣微志,庶(希望)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当结草(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不胜(承受,承担)犬马怖惧之情,谨(恭敬地)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1143、请概括段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主旨。

1144、思考2整体感知

1145、本文是李密向谁陈情?陈述了那几方面的“情”?最终想达到什么目的?

1146、明确对祖母———孝情

1147、对晋武帝——忠情

1148、对自己———忠孝难两全的为难苦情

1149、目的:愿乞终养

1150、思考3具体探究

1151、第一段中体现的,李密一定要对祖母尽“孝情”,原因有哪些?试分析效果。

1152、明确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父死母嫁,祖母躬亲抚养;

1153、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体弱多病,祖母精心养育;

1154、③“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内外无亲,祖孙互为依靠;

1155、④“而刘夙婴疾病……未曾废离”—卧病在床,祖母需要照料。

1156、效果:文章一开篇,浓浓的悲情扑面而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密形单影只的孤寂,祖母困境中的艰辛;仿佛听到了他无助的哀叹,祖母病中的呻吟……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为下面的陈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1157、在第二段中,李密处于怎样的两难境地?如何狼狈?

1158、明确两难:朝廷征召,皇恩浩荡;祖母病重,无人照顾。

1159、狼狈:“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连用四字骈句,渲染出严峻的形势。如果一味拒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1160、第三段中,李密为自己找的“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161、明确“圣朝以孝治天下”

1162、作用:引孝政,尽孝是遵循国策,“理”应认同,是忠君的体现。

1163、李密找到的“忠孝能两全”的办法是什么?

1164、明确“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1165、思考4品味语言

1166、第二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词“察”“举”“拜”“除”“当”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有什么用意?

1167、明确这些词语都表示新朝对李密的多次征召:从时间上看急迫连续,从形式上看多法并用,从官职上看越来越高,显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密出来笼络人心,而李密推辞之难,这为下文矛盾的解决埋下了伏笔。

1168、第二段“切”“峻”“责”“慢”有什么表达效果?四字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169、明确这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对李密“辞不赴命”越来越生气,责备越来越严重的态度,仿佛可以看到皇帝在那里生气发怒的情形。

1170、思考5体会写法

1171、如果将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陈情,好不好?

1172、明确不好。本文的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文章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的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以此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此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1173、本文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请从文中找出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加以体会。

1174、明确表示敬意的词语有:奉、伏惟、圣朝、清化、蒙、宠命、谨等。表达自己对新朝的敬意,进一步打消新皇帝的疑虑。表达谦称的词语有:臣、猥、亡国贱俘、乞、犬马等。谨遵臣道,极尽谦卑之能事,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1175、思考6对比阅读

1176、任务: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属于“陈情”作品中的佳作,都写得情感真挚、回肠荡气,但两文的写作目的、“陈情”的方式却有所不同。试比较分析。

1177、(链接1)

1178、狱中上母书

1179、[明]夏完淳

1180、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1181、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1182、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囂,决不肯舍!

1183、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1184、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1185、明确(1)从写作目的看,《狱中上母书》是写给母亲的一封诀别书,为国赴难,义无反顾,不惜拋却亲情,但拳拳之心,天地可鉴;《陈情表》是写给皇帝的一封书信,目的是婉言拒绝朝廷的任命,借亲情之名“辞不就职”。

1186、(2)从“陈情”方式上看,《狱中上母书》自始至终,直抒胸臆,毫无掩饰,酣畅淋漓;《陈情表》则表达得委婉含蓄,虔敬有加。

1187、四、明晰主旨

1188、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1189、五、拓展阅读

1190、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1191、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1192、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1193、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1194、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1195、(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1196、六、素材积累—关于“孝”的名句

1197、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1198、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119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1200、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120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1202、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1203、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120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1205、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206、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1207、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1208、教学目标

1209、1.体会所陈之情,欣赏陈情艺术。

1210、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1211、3.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212、4.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1213、课时安排:3课时

1214、第一课时

1215、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1216、教学过程:

1217、一、导入新课:

1218、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1219、“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1220、李密,不是瓦岗寨的李密。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1221、二、背景分析

1222、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1223、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1224、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1225、李密的《陈情表》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可见此文感染力之大。

1226、三、整体感知课文

1227、1)向谁陈情?

1228、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1229、2)陈什么情?

1230、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1231、3)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1232、四、分析课文(一)

1233、齐读第一段。

1234、译本段文字。

1235、1)、实词

1236、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期功强近之亲

1237、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夙婴疾病

1238、2)、古今异义

1239、不行至于成立

1240、3)、通假字

1241、闵—悯蓐—褥零丁—伶仃

1242、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1243、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1244、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1245、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1246、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1247、学生对照板述试背第一段。

1248、五、结束语:

1249、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1250、第二课时

1251、教学内容:

1252、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1253、教学过程:

1254、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1255、二、导入

1256、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1257、三、分析课文(二)

1258、学生齐读第二段。

1259、举臣秀才寻蒙国恩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

1260、责臣逋慢刘病日笃告诉不许

126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1262、晋对李 李对晋陈情

1263、察臣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264、举臣

1265、拜臣 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1266、除臣

1267、责臣 刘病日笃

1268、催臣

1269、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

1270、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1271、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1272、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1)通译第三段;

1273、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有所希冀人命危浅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274、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1275、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1276、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1277、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1278、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1279、教师范读第四段。

1280、臣之辛苦听臣微志

1281、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1282、“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

1283、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1284、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285、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1286、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1287、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1288、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1289、五、背诵全文。

1290、第三课时

1291、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1292、教学过程:

1293、一、分组背诵全文。

1294、二、分析艺术特色:

1295、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1296、(一)融情于事。

1297、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1298、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1299、可引导学生讨论:

1300、1.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而已。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1301、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因而作者于首段先从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开篇就把对方也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话,才有所依凭,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的情状,也才能唤起他人的同情心。

1302、2.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也就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1303、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帝会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怜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李密“实话实说”,反倒容易得到晋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所“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确乎是出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

1304、(二)融情于理

1305、李密《陈情表》中的“理”据何在?

1306、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但李密一本正经地援引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1307、(三)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1308、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1309、(四)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1310、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1311、作业:练习册题

1312、背诵课文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