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荒而逃的解释落荒而逃的意思】“落荒而逃”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困境、失败或威胁时,慌乱地逃离现场的情景。这个成语形象生动,带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情绪色彩。
一、成语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落荒而逃 |
拼音 | luò huāng ér táo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其舆而鼓之,晋侯惧,退三舍,遂至于秦。”(后世引申为“落荒而逃”) |
含义 | 形容在失败、危险或压力下慌乱地逃跑,没有组织、没有计划地撤离。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写战争、竞争、冲突等场合中,一方因失败或恐惧而仓皇逃窜。 |
情感色彩 | 贬义词,带有贬低、讽刺意味,表示行为懦弱、无能或缺乏担当。 |
近义词 | 仓皇败退、狼狈逃窜、溃不成军 |
反义词 | 坚守阵地、奋勇向前、临危不惧 |
二、详细解释
“落荒”指的是荒凉的地方或空旷之地,引申为没有依靠、孤立无援的状态;“逃”则是逃跑、逃离的意思。合起来,“落荒而逃”形容一个人在失去支持、陷入绝境或受到威胁时,慌乱地选择逃避,而不是正面应对。
这个成语不仅用于描述军事上的撤退,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比如:
- 在比赛中失利后,选手迅速离开赛场;
- 面对批评或指责时,当事人立刻躲开;
- 在危机面前,管理者选择放弃责任,逃避问题。
三、使用示例
1. 军事场景
“敌军在炮火中损失惨重,最终只能落荒而逃。”
2. 商业竞争
“面对强劲对手的打压,小公司不得不落荒而逃,退出市场。”
3. 日常情景
“他被老师点名后,顿时面红耳赤,只好落荒而逃。”
四、注意事项
- “落荒而逃”强调的是“慌乱”和“无序”的逃跑,而非有计划的撤退。
-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在正式场合中滥用,以免显得不够专业。
-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在口语中也可使用,但需注意语气。
五、结语
“落荒而逃”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人在压力下的无助与逃避。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和态度。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学会冷静应对,而不是一味地选择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