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2025-10-01 18:51:13

问题描述: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蹲一个懂行的,求解答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01 18:51:13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一、文章总结

《工之侨献琴》是明代文学家刘基(字伯温)所作的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一个关于“琴”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对事物表面价值的盲目崇拜,以及真正有才之人往往不被重视的现象。文中借“工之侨”献琴于权贵,却因琴外表不完美而遭冷遇,最终琴被弃置,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该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和现实意义,是古代寓言中的经典之作。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翻译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工之侨得到一块优质的桐木,把它砍削成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声音清脆如金石,回响如玉器。
以为天下之美也,献诸太常。 他认为这是天下最美的琴,于是献给了太常寺。
使工视之,曰:“非古也。”于是弗敢复献。 让乐官来看,乐官说:“这不是古代的琴。”于是他不敢再献上去了。
一年,工之侨以琴见于世,人莫不知其为良琴也。 过了一年,工之侨带着琴在世上显露,人们都知道这是一把好琴。
然而,其声不能与古琴比,故世之士多不之知。 然而,它的声音不如古代的琴,所以世人大多不知道它的价值。
呜呼!世之士多不求其本,惟外是务,是以君子慎其所处。 唉!世上的士人大多不追求本质,只看外表,因此君子要谨慎选择自己的处境。

三、内容解析

本文通过工之侨两次献琴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内在的本质。第一次献琴,因为不符合“古人”的标准而被否定;第二次虽然被认可,但仍然无法与古琴相比,说明人们往往更看重传统和形式,而非实际的品质。

作者借此讽刺了当时社会中盲目崇古、忽视创新的现象,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之情。

四、总结

《工之侨献琴》虽短小精悍,却寓意深远。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也是对个人修养和识人眼光的提醒。文章结构紧凑,语言凝练,体现了刘基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工之侨、献琴、寓言、讽刺、价值观、古代文学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