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而起是什么意思】“拍案而起”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因愤怒、激动或受到极大触动时,突然站起来的动作。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情绪激烈、反应迅速的状态。
一、成语释义
| 词语 | 拍案而起 |
| 拼音 | pāi àn ér qǐ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其言若惊,其行若怒,拍案而起。” |
| 含义 | 形容因愤怒、激动或震惊而猛然站起,表示强烈的反应。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物在情绪激动时的反应,常带有正面或中性的色彩。 |
| 近义词 | 怒发冲冠、勃然大怒、愤然起身 |
| 反义词 | 静坐不动、镇定自若、无动于衷 |
二、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描述 |
| 公共场合 | 有人当众侮辱他人,引发旁观者拍案而起,表达不满。 |
| 历史事件 | 古代官员因朝政腐败,拍案而起,痛斥奸臣。 |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描写主角因不平之事而拍案而起,展现其正义感。 |
| 日常生活 | 朋友之间因误会而争执,一方拍案而起,情绪激动。 |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拍案而起”不仅是一个动作描写,更是一种情绪的外化。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义气”和“正直”的重视。在古代,士大夫阶层常常以这种行为来表达对不公的抗议,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和正义的高度关注。
同时,这一成语也提醒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应有勇气发声,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因情绪失控而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四、总结
“拍案而起”是形容人在情绪激动时突然站立的动作,多用于表达愤怒、震惊或强烈的情感反应。它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文化中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在现代生活中,虽然我们不再像古人那样频繁使用这一成语,但它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时要有担当和勇气。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相关文化背景,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