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奚之举出处于哪里】“祁奚之举”这一典故出自《左传·襄公三年》,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一个关于举贤任能、公正无私的典范故事。它体现了春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国家责任与道德操守的重视,也展现了当时政治文化中“举贤不避亲”的高尚精神。
一、祁奚之举的背景
祁奚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以正直、公正著称。在晋悼公时期,他因年事已高,请求退休。但在辞官之前,他向晋悼公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接替自己的职位,并推荐了仇人解狐担任南阳县令。这种“举贤不避亲,举仇不避怨”的行为,被后世称为“祁奚之举”。
二、祁奚之举的意义
1. 公正无私:祁奚不因私情而影响判断,也不因仇恨而拒绝推荐有才之人。
2. 举贤任能:他注重的是人才的实际能力,而非个人关系。
3. 维护国家利益:他的做法有助于国家选拔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提升治理水平。
三、原文出处
《左传·襄公三年》原文如下:
> “祁奚请老,晋侯问曰:‘孰可代者?’对曰:‘解狐可。’曰:‘非子之仇邪?’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祁午可。’曰:‘非子之子邪?’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这段话说明了祁奚在推荐人选时,完全依据才能和德行,而不是个人情感或亲属关系。
四、总结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出处 | 《左传·襄公三年》 |
| 主人公 | 祁奚 |
| 行为描述 | 推荐仇人解狐、儿子祁午担任要职 |
| 核心思想 | 举贤不避亲,举仇不避怨 |
| 历史评价 | 公正无私、重才轻亲的典范 |
| 后世影响 | 成为儒家“举贤任能”理念的重要例证 |
五、结语
“祁奚之举”不仅是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更是一种超越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象征。在今天,这一典故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选拔人才时应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因私人关系而影响判断,真正做到“唯才是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