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原文及翻译】《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之一。其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这首诗中极具代表性的句子,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一、原文及翻译总结
原文 | 翻译 |
长太息以掩涕兮 | 我长长地叹息,用手掩住眼泪 |
哀民生之多艰 | 可悲啊,人民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 我虽然崇尚美德,却常常被束缚 |
謇朝谇而夕替 | 早晨进谏,晚上就被贬斥 |
既替余以蕙纕兮 | 因为我佩戴香草而被贬斥 |
又申之以揽茞 | 又因为我采摘香草而受到责备 |
亦余心之所善兮 | 这是我内心所追求的善事 |
虽九死其犹未悔 | 即使死去多次,我也不会后悔 |
二、内容解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离骚》开篇部分,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屈原在这里不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兴亡、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注。
此句中的“太息”表示深深的叹息,“掩涕”则是用手擦去泪水,表现出一种压抑的情绪。“哀民生之多艰”则点明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他作为士大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历史背景简述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楚国政治腐败,外敌入侵,国势日衰。屈原作为楚国贵族,主张改革内政、联齐抗秦,但因遭权臣排挤,最终被流放。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倾诉自己的理想与遭遇,表达对国家的忠诚与对理想的坚持。
四、艺术特色
1. 情感真挚:全诗情感强烈,充满悲愤与无奈。
2. 意象丰富:运用大量自然景物和神话传说,增强诗歌的象征意义。
3. 语言华丽:辞藻华美,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音乐性。
五、总结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不仅是《离骚》中的经典名句,更是屈原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关怀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一句诗穿越千年,依然能引发后人共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
如需进一步了解《离骚》全文或相关注释,可参考《楚辞》版本或权威文学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