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鉧潭记翻译和原文】《钴鉧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作的一篇山水游记,属于“永州八记”之一。文章通过对钴鉧潭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内心的情感寄托。以下为《钴鉧潭记》的原文与翻译,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
一、原文:
钴鉧潭在西山下。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起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其平者如砥,其直者如弦,其圆者如磬,其方者如矩。其水之清而甘者,可饮可浴。其岸之幽邃者,可坐可卧。其林之深茂者,可歌可咏。其鸟之鸣者,可听可思。其鱼之游者,可观可乐。
余自吾州之南,涉江而西,行三十里,得潭焉。潭之水,澄澈见底,寒而不腥。其声泠泠然,若环佩之相击也。其形如鉴,其色如玉,其光如镜。潭之东有石,名曰“钴鉧”,其状如釜,故谓之“钴鉧潭”。
二、翻译:
钴鉧潭位于西山脚下。那些石头突出、倾斜、相互堆叠,从泥土中露出,形态各异,几乎数不胜数。它们高低起伏,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尖锐突出,像熊罴攀登山峰。平坦的地方像磨刀石,笔直的地方像琴弦,圆形的像磬,方形的像矩尺。这里的水清澈甘甜,可以饮用也可以沐浴。岸边幽静深远,可以坐着休息,也可以躺下。树林深处茂密,可以吟诗歌唱。鸟儿的鸣叫声,可以聆听,也可以引发思绪。鱼儿在水中游动,可以观赏,也可以带来欢乐。
我从州城往南走,渡过江水向西行进三十里,找到了这个潭。潭水清澈见底,寒冷却不腥臭。它的声音清脆悦耳,像是环佩相撞的声音。潭的形状像镜子,颜色像玉石,光芒像明镜一样明亮。潭东边有一块石头,名叫“钴鉧”,形状像锅,因此被称为“钴鉧潭”。
三、总结与对比
项目 | 内容 |
文章名称 | 钴鉧潭记 |
作者 | 柳宗元(唐代) |
出处 | “永州八记”之一 |
体裁 | 山水游记 |
主题 | 描写钴鉧潭的自然风光,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 |
特点 | 语言优美,多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细致 |
翻译风格 | 保留古文意境,语言流畅自然 |
重点意象 | 石、水、潭、林、鸟、鱼等自然元素 |
情感基调 | 清新、宁静、略带孤寂但不失美感 |
四、内容说明
《钴鉧潭记》虽篇幅不长,但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钴鉧潭的独特之美。柳宗元以生动的语言,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格化的特征,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文章不仅是一篇写景散文,更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寄托。
如需进一步分析柳宗元的写作风格或“永州八记”的整体特色,可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