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之年指女子多少岁及笄一词最早出自于哪里】“及笄之年”是中国古代对女子年龄的一种称谓,常用于描述女子成年的重要时刻。这一词语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成长阶段的重视。本文将总结“及笄之年”所指的具体年龄,并追溯“及笄”一词的出处。
一、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多少岁?
在古代,“及笄”是指女子到了十五岁,举行“笄礼”的仪式,标志着从少女正式步入成年。因此,“及笄之年”一般指女子15岁。
在《礼记·内则》中就有记载:“女子十有五而笄。”这表明在古代,女子到了15岁就要举行成年礼,象征着她可以出嫁、承担家庭责任。
二、“及笄”一词最早出自哪里?
“及笄”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涉及古代礼仪制度、社会规范等,其中就包括对女子成年礼的详细描述。
具体来说,“及笄”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曲礼上》和《礼记·内则》中。例如:
-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这些记载说明,“及笄”不仅是年龄的标志,更是婚姻与社会身份转变的象征。
三、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说明 |
及笄之年 | 指女子15岁 |
含义 | 女子成年礼,象征从少女到成年女性的转变 |
出处 | 最早见于《礼记》 |
具体文献 |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
礼仪意义 | 表示女子可以出嫁,承担家庭责任,进入社会角色 |
四、结语
“及笄之年”不仅是一个年龄的标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成长阶段的重视。通过了解“及笄”一词的来源和含义,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这种对年龄与身份的尊重,至今仍对现代社会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