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于周庙原文及翻译】一、
《孔子观于周庙》是《礼记·曲礼上》中的一篇短文,记载了孔子参观周朝宗庙时所见所闻,并由此引发的思考与教诲。文章通过孔子对庙中器物和铭文的观察,表达了他对“敬”“慎”“戒”等儒家思想的理解,强调了人应时刻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以避免灾祸。
文章虽短,但寓意深刻,体现了孔子对礼仪制度的重视,以及对人性弱点的洞察。其语言简练,思想深邃,是儒家经典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之一。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孔子观于周庙,入太室,立于阼阶,顾而问于弟子曰:“此庙何主?” | 孔子参观周朝的宗庙,进入大殿,站在东边的台阶上,回头问弟子说:“这座庙是供奉谁的?” |
弟子对曰:“此周公之庙也。” | 弟子回答说:“这是周公的庙。” |
孔子曰:“周公之德,可谓至矣!其贤者,能自省其过;不贤者,不能自省。” | 孔子说:“周公的德行,可以说是极高的了!贤德的人能够反省自己的过错;不贤德的人,则不能自我反省。” |
“吾观于周庙,有金人焉,三缄其口,其形也,背负之,铭曰:‘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 “我看到周庙中有铜制的人像,嘴巴被封住三次,它的形状是背向人,上面刻着:‘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就会失败;不要多管事,多管事就会招祸。’” |
“夫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孔子说:“君子应当言语谨慎,行动敏捷。” |
三、总结分析
《孔子观于周庙》虽为一篇短文,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孔子通过对周庙中“金人”的观察,引出了对言行举止的深刻反思。他指出:
- 贤者能够自我反省,不贤者则不能;
- 多言多败,多事多患,强调了“慎言慎行”的重要性;
- 倡导“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即提倡少说多做、低调务实的生活态度。
这篇文章不仅反映了孔子对礼制的尊重,也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谨言慎行”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 此文为根据《礼记·曲礼上》相关内容整理而成,非完全照搬原文,旨在便于阅读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