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入而不自得的出处】“无入而不自得”是一句出自《礼记·大学》的经典语句,原文为:“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无入而不自得,故君子务本。”
“无入而不自得”出自《礼记·大学》,是儒家经典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论述之一。这句话强调的是,只要一个人能够秉持正道,内心安定,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保持内心的满足与从容。它体现了儒家对“修身”的高度重视,认为只有内在修养达到一定境界,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圆满。
该句虽短,但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提醒人们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应注重内在道德与心境的修炼,做到“外在无扰,内心自得”。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礼记·大学》 |
原文句子 | “无入而不自得” |
作者/来源 | 儒家经典,传统认为出自孔子及其弟子 |
含义 | 指君子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
背景 | 强调修身、正心、诚意的重要性 |
哲学思想 | 儒家“内圣外王”的理念体现 |
现代意义 | 鼓励人们注重内在修养,面对困境保持从容 |
相关章节 | 《大学》“致知在格物”之后的部分内容 |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无入而不自得”不仅是古代士人修身的重要标准,也对现代人如何在复杂社会中保持内心平和提供了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