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拈来成语出处介绍】“信手拈来”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写作或说话时轻松自如、随意取用,不费力气。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在日常交流中也广为流传。为了更好地理解它的来源和用法,以下将从出处、释义、用法及例句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成语出处
成语 | 出处 | 出处原文 | 出处作者 |
信手拈来 | 《宋史·杨万里传》 | “学者多守章句,而先生独以意会,信手拈来,皆成妙谛。” | 脱脱等编撰 |
此成语最早见于《宋史·杨万里传》,原意是说杨万里读书时善于领悟文章的深意,随手拿取书中的内容,都能成为精妙的见解。后来引申为形容写作或表达时轻松自然、毫不费力的状态。
二、成语释义
- 字面意思:随手拿起,随便拿取。
- 引申意义:形容写文章、说话时思路流畅,无需刻意雕琢,自然流露。
三、成语用法
- 常用结构:作谓语、定语、状语。
- 适用场合:多用于描述文笔流畅、才思敏捷的人或作品。
四、常见例句
1. 他写文章总是信手拈来,毫无生硬之感。
2. 这位作家对古典诗词了如指掌,写起诗来信手拈来。
3. 在演讲中,她信手拈来各种典故,令听众赞叹不已。
五、使用注意
虽然“信手拈来”常用来赞美人的才华,但也要注意语境的恰当性。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让人觉得轻浮或缺乏深度。因此,建议在正式或严谨的场合慎用该成语。
六、总结
“信手拈来”源自宋代文献,本义是形容读书时灵活运用知识,后引申为写作或表达时的自然流畅。它体现了语言艺术中“得心应手”的境界,是中华文化中一种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了解其出处与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