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原文及翻译注释】《听筝》是一首描写音乐意境与情感表达的古典诗词,作者通过对筝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听者内心的情感波动。以下是对该诗的原文、翻译、注释以及相关分析的总结。
一、原文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作连。
二、翻译
译文:
弹筝的女子坐在华丽的琴房中,手指轻拨金丝弦柱。
她希望像当年的周瑜一样,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常常故意弹错音调。
三、注释
词语 | 注释 |
鸣筝 | 指弹筝的声音,也指弹筝的人。 |
金粟柱 | 筝的弦柱用金丝装饰,形容精致华美。 |
素手 | 白皙的手,形容女子的美丽与优雅。 |
玉房 | 琴房,指弹筝的地方。 |
周郎 | 指三国时的周瑜,传说他精通音乐,常被女子所倾慕。 |
误作连 | 故意弹错音,以引起他人注意。 |
四、
《听筝》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女子在弹筝时的心理活动。她不仅技艺娴熟,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吸引他人的目光。诗中“欲得周郎顾”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历史人物典故,表达了女子对欣赏与关注的渴望。而“时时误作连”则表现出她为了博得注意而不惜“出错”的心理状态,展现出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
这首诗虽短,但情感丰富,语言精炼,是唐代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不仅展示了音乐之美,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互动。
五、表格汇总
项目 | 内容 |
诗名 | 听筝 |
作者 | 李端(唐代) |
类型 | 五言绝句 |
原文 |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作连。 |
译文 | 弹筝的女子坐在华丽的琴房中,手指轻拨金丝弦柱。她希望像当年的周瑜一样,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常常故意弹错音调。 |
注释 | 见上表 |
主题 | 音乐之美、情感表达、女性心理 |
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借古抒情 |
如需进一步探讨《听筝》的文学价值或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分析,可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