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虎冯河解释及成语典故】“暴虎冯河”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出自《诗经》和《论语》,常用来形容人勇敢但缺乏智谋,或者做事鲁莽、不计后果。该成语在古代多用于批评那些只凭勇气行事、不讲策略的人,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一、成语解释
成语 | 暴虎冯河 |
拼音 | bào hǔ féng hé |
含义 | 原意是空手打虎,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行事。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人做事冲动、缺乏理智。 |
近义词 | 鲁莽行事、匹夫之勇 |
反义词 | 谋略周全、谨慎行事 |
二、成语来源与典故
典籍 | 出处 | 内容简述 |
《诗经·小雅·小旻》 |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 表达对危险的敬畏,强调做事要谨慎。 |
《论语·述而》 |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 孔子批评那种只凭勇气、不顾生死的人,认为他们缺乏智慧。 |
《左传》 | “暴虎冯河,无勇也。” | 引申为没有真正勇气的行为,只是逞强。 |
三、成语使用示例
1. 他虽勇敢,但做事鲁莽,简直是暴虎冯河。
2. 这种暴虎冯河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失败。
3. 在战场上,光靠勇气是不够的,必须讲究谋略,否则就是暴虎冯河。
四、成语寓意与现实意义
“暴虎冯河”虽然字面意思带有正面的勇敢色彩,但在实际使用中多为贬义,强调的是“勇”与“谋”的结合。现代社会中,面对复杂问题时,仅凭一时冲动或蛮干往往难以成功,甚至带来严重后果。因此,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行动之前应深思熟虑,做到有勇有谋,才能事半功倍。
五、总结
“暴虎冯河”源于古代经典文献,原意是指徒手打虎、赤脚过河,后来引申为缺乏智谋、鲁莽行事的行为。在现代语境中,它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只凭勇气、不讲策略的人。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勇”与“智”关系的思考,也为现代人提供了重要的行为指导——真正的勇气,应当建立在理性与智慧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