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搴旗斩馘的词语解释是什么】“搴旗斩馘”是一个较为文言的成语,常用于古代战争场景中,形容将士英勇作战、立下战功。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以下将从词义解析、出处来源、现代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词语解释总结
“搴旗斩馘”由两个动词短语组成:
- 搴旗:指拔取敌方旗帜,象征胜利或攻克敌军阵地。
- 斩馘:指斩杀敌人,割下敌人的耳朵(古代战争中常用此方式记录战功)。
合起来,“搴旗斩馘”意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取得重大战功。这个词多用于描述将领或士兵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
二、词语来源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词性 | 动词短语/成语 |
出处 | 多见于古籍,如《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 |
用法 | 描述将士英勇作战、立功的表现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文学作品或历史类文章中,强调战斗力和英雄气概 |
三、相关词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搴旗斩馘”的关系 |
一鼓作气 | 指士气高昂,趁势进攻 | 与“搴旗斩馘”有相似的战斗精神 |
马革裹尸 | 战死沙场,不还乡里 | 强调牺牲精神,与“搴旗斩馘”形成对比 |
血战到底 | 坚持战斗至最后一刻 | 体现顽强意志,与“搴旗斩馘”有共通点 |
四、结语
“搴旗斩馘”是一个富有历史感和战斗气息的成语,体现了古代将士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虽然现代生活中已较少使用,但在文学创作、历史研究或军事文化中仍具有重要价值。通过了解其含义与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文化和英雄主义精神。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不同文献中的具体运用,可参考《后汉书·马援传》《三国志·关羽传》等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