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而后工的汉语大词典穷而后工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穷而后工”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困顿、不得志的情况下,反而能创作出精妙的作品。它最早源于古代文人对人生境遇与艺术成就之间关系的观察和总结。
一、词语释义
词语 | 解释 |
穷 | 指处境艰难、不得志,如仕途不顺、生活困苦等 |
而 | 表示承接或转折,意为“然后”、“从而” |
工 | 指技艺高超、作品精妙,常指文学、艺术上的成就 |
因此,“穷而后工”可理解为:人在遭遇困境之后,反而能够创造出卓越的艺术或文学作品。
二、出处与演变
“穷而后工”这一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韩愈的《送孟东野序》中:“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后来宋代文豪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指出“穷则愈工”,即越是处于困顿之中,越容易写出好文章。
此后,“穷而后工”逐渐成为文坛上一种普遍认可的现象,用来解释许多历史人物如杜甫、苏轼、李清照等人,在人生低谷时期创作出传世佳作的现象。
三、常见用法与语境
- 文学评论:评价某位作家在逆境中创作出优秀作品时使用。
- 人生感慨:表达对人生际遇与成就之间关系的思考。
- 教育意义:鼓励人们在困难中坚持,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四、相关例子
人物 | 境遇 | 代表作品 | 体现“穷而后工”的表现 |
杜甫 | 安史之乱后流离失所 | 《三吏》《三别》 | 在战乱中写尽民生疾苦,诗风沉郁 |
苏轼 | 多次被贬 | 《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 在贬谪中写下千古绝唱 |
李清照 | 国破家亡 | 《声声慢》《一剪梅》 | 在丧夫、南渡后写下深情婉约之作 |
五、现代应用与启示
在现代社会,“穷而后工”虽然不再完全适用于所有情况,但它仍然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观:面对挫折时,不应放弃,而应将其视为成长和突破的机会。尤其在艺术、写作、科研等领域,许多成功者正是在经历失败和磨难后,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总结
“穷而后工”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强调了人生困境与艺术成就之间的潜在联系。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命运与才华关系的深刻思考,也为现代人提供了面对逆境时的精神支持。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人生角度来看,“穷而后工”都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