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胸有成竹”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宋代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意是指画家在画竹之前,心中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因此下笔时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心中有数,不慌不忙。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胸有成竹 |
拼音 |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
出处 |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
字面意思 | 胸中已有完整的竹子形象 |
引申义 | 做事前已有充分准备,心中有数 |
使用场景 | 表示对事情有十足把握或计划周全 |
二、成语用法
- 作谓语、定语、状语
例句:他这次考试胸有成竹,信心满满。
- 常用于描述人面对挑战时的从容态度
例句:面对客户的质疑,他胸有成竹地一一解答。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胸有丘壑、胜券在握、稳操胜券 |
反义词 | 心慌意乱、手足无措、毫无头绪 |
四、成语故事(简要)
苏轼在文章中提到,他的朋友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每当他画竹之前,都会先在心中构思好竹子的姿态、姿态、光影等细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准备,他画出的竹子才栩栩如生,令人称奇。苏轼以此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五、现实意义
“胸有成竹”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乃至人生规划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强调的是计划性、准备性和自信感。只有在充分了解情况、做好准备的基础上,才能在关键时刻从容应对,取得成功。
六、总结
“胸有成竹”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成语,强调的是事前准备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保持“胸有成竹”的心态,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提升成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