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的释义】“苟延残喘”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极度困难或濒临死亡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生命或继续生存的状态。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在绝望中挣扎、缺乏希望和动力的人或事物。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苟延残喘 |
拼音 | gǒu yán cán chuǎn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曰:‘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今君若欲避其难,则莫如自去。”(后世引申为“苟延残喘”) |
本义 | 苟且拖延残余的生命 |
引申义 | 勉强维持现状、无望地挣扎 |
情感色彩 | 贬义 |
使用场景 | 描述人或事物处于极端困境、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 |
二、词语解析
- 苟延:指勉强延续。
- 残喘:指残存的气息,比喻即将结束的生命或力量。
整体来看,“苟延残喘”强调的是在无法改变现状的前提下,仍然试图维持表面的存在,但这种存在往往是没有希望、没有意义的。
三、常见用法举例
1. 人物描写:
- 他虽已病入膏肓,却仍苟延残喘,靠药物维持生命。
2. 社会现象:
- 这些企业早已失去竞争力,只是靠着政策保护苟延残喘。
3. 文学作品:
- 小说中描写了主人公在战乱中苟延残喘的艰难生活。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苟活偷生、垂死挣扎、奄奄一息 |
反义词 | 重获新生、东山再起、焕发活力 |
五、使用建议
在日常写作或口语中,使用“苟延残喘”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过度贬义。该词适用于描述极度艰难、毫无希望的情境,若使用不当,可能显得过于消极或不合时宜。
总结:
“苟延残喘”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描绘。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绝境时,不仅要认清现实,也要思考是否有改变的可能,而不是一味地苟且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