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是什么意思】“千载谁堪伯仲间”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一诗,全诗为:“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其中,“伯仲”一词常被读者误解,本文将对“伯仲”的含义进行详细解读,并结合诗句背景进行分析。
一、
“伯仲”原指兄弟之间的排行,长为伯,次为仲,后引申为比较事物的高低、优劣或地位的先后。在“千载谁堪伯仲间”一句中,“伯仲”指的是诸葛亮与后世人物之间的比较。陆游借此表达对诸葛亮忠贞不渝、鞠躬尽瘁精神的敬仰,同时感叹自己虽有抱负却难以实现,也暗含对当时朝政腐败、人才凋零的不满。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诗句中的意义 | 作者情感 |
| 伯仲 | 兄弟排行(长为伯,次为仲);引申为比较、分高下 | 古代文献 | 比较人物才能、功绩的高低 | 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与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
| 千载谁堪伯仲间 | 千年之后还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 陆游《书愤》 | 对诸葛亮的推崇,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 悲愤、无奈、敬仰 |
三、延伸理解
“伯仲”一词在古代文学中常见,如“伯仲之间”即指两人水平相当,难分高下。而“伯仲”在本句中并非单纯比较,而是带有强烈的褒贬意味。陆游认为诸葛亮是千古难得的忠臣良将,后人难以企及,因此发出“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感慨。
这种写法体现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理想主义情怀。他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佩,也隐含了对当时主和派误国的不满。
四、结语
“伯仲”虽字面简单,但在古诗词中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理解“伯仲”的实际意义,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陆游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也能更深入地体会到古典文学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