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节辱命出处于哪里】“屈节辱命”这一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为了完成使命或保全大义而忍受屈辱、放弃个人尊严的行为。它源自古代历史人物的忠贞与气节,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道德内涵。本文将从出处、含义、用法及相关人物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出处考证
“屈节辱命”最早见于《汉书·苏武传》。文中描述了苏武在匈奴被囚禁期间,面对威逼利诱仍不屈服,坚守气节,最终完成使命的故事。虽然原文中并未直接出现“屈节辱命”四字,但其精神内核与该成语高度契合。
- 典故来源:《汉书·苏武传》
- 核心人物:苏武(西汉使者)
- 事件背景: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因拒绝投降被扣留十九年,始终未改初衷。
二、成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 屈节 | 放弃自己的尊严或立场 |
| 辱命 | 为完成使命而承受侮辱或牺牲 |
| 整体意义 | 指为了完成任务或维护信念,甘愿忍受屈辱和压力 |
三、使用场景
| 场景 | 举例 |
| 历史评价 | 苏武“屈节辱命”的事迹被后世传颂 |
| 文学作品 | 古代诗词中常用此词赞美忠臣烈士 |
| 现代语境 | 用于赞扬那些在困境中坚持原则的人 |
四、相关人物与事件
| 人物 | 事迹 | 成语关联 |
| 苏武 | 出使匈奴,十九年不降 | 屈节辱命 |
| 文天祥 | 抗元不屈,宁死不降 | 忠贞不屈(近义) |
| 岳飞 | 忠君报国,含冤而死 | 赤胆忠心(近义) |
五、文化影响
“屈节辱命”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气节和责任的高度推崇。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被广泛用于表彰那些在逆境中坚持信念、勇于担当的人。
六、总结
“屈节辱命”源于历史人物的忠贞行为,表达了在艰难环境中坚守使命的精神。它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激励。通过了解其出处和内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价值。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汉书·苏武传》 |
| 含义 | 为完成使命忍受屈辱 |
| 人物 | 苏武等忠臣烈士 |
| 用法 | 赞美忠诚、坚韧之人 |
| 文化意义 | 体现传统价值观与精神追求 |
如需进一步探讨相关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可继续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