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既望什么意思】“七月既望”是一个古文中的表达,常见于古代诗词或历史文献中。它出自《赤壁赋》等作品,具有特定的文学和文化含义。以下是对“七月既望”这一词语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词语解析
“七月既望”字面意思是:“七月的农历十五日”。其中:
- 七月:指的是农历的七月。
- 既望:是古代对月亮圆缺的一种描述。“望”是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月亮最圆的时候;“既望”则表示“已经过了望日”,也就是农历十六日。
因此,“七月既望”通常指农历七月十六日。
二、出处与背景
“七月既望”最早见于苏轼的《赤壁赋》,原文如下: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这里“七月既望”是作者记述自己与友人乘舟游览赤壁的时间,既有时间记录的功能,也带有诗意的意境。
在古代,人们常以月相来标记时间,如“朔”(月初)、“望”(月圆)、“既望”(月圆之后)等,这些词汇不仅用于纪时,也常被用来渲染情感氛围。
三、总结表格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含义 | “七月既望”指农历七月十六日,即“望”之后的一天。 |
| 来源 | 出自苏轼《赤壁赋》,用于记录时间与营造意境。 |
| 词语结构 | “七月”表示月份,“既望”表示“已经过了望日”。 |
| 文化意义 | 古代常用月相纪时,体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文学表达。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文学赏析、古文学习或历史研究中,较少用于日常交流。 |
四、结语
“七月既望”虽为古文中的时间表达,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时间、自然和生活的细腻感知。理解这类词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