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期艾艾出处于哪里】“期期艾艾”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说话结巴、不流利的样子。这个成语的出处和用法在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古代典籍中有所记载。以下是对“期期艾艾”出处的详细总结。
一、成语释义
| 成语 | 期期艾艾 |
| 拼音 | qī qī ài ài |
| 释义 | 形容说话不流利,结结巴巴,有口吃的现象。 |
| 出处 | 《史记·张丞相列传》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说话不顺畅、结巴的情况。 |
二、出处详解
“期期艾艾”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张丞相列传》。原文如下:
>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这句话是周昌对刘邦说的,意思是:“我嘴上说不出话来,但我知道这是不可以的。陛下即使想废掉太子,我也坚决不遵从诏令。”这里的“期期”是形容说话结巴的样子,“艾艾”也是类似的语气词,表示说话不流畅。
后来,人们将“期期艾艾”连用,作为形容人说话结巴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
三、使用示例
| 示例句子 | 使用说明 |
| 他一紧张就期期艾艾地说不清楚。 | 描述一个人在紧张时说话不流畅。 |
| 这位演讲者虽然才华横溢,但总是期期艾艾,影响了表达效果。 | 表示某人虽然有能力,但因口吃而影响表现。 |
四、文化意义
“期期艾艾”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的描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语言能力的重视。在古代,口才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才能,能言善辩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政治地位或社会认可。因此,“期期艾艾”也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说话者不够机敏或缺乏自信。
五、总结
“期期艾艾”出自《史记·张丞相列传》,原指说话结巴、不流利的状态,后成为形容人语言障碍的常用成语。它在现代汉语中仍广泛使用,尤其在描述口吃或表达不清的情况下非常贴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运用它,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如需进一步探讨其他成语的出处与用法,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