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合符节出处于哪里】“若合符节”是一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事物之间非常契合、协调一致,如同古代的符节相合一般,象征着一种高度的默契与统一。
一、出处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若合符节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 原文出处 |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今项羽矫诏杀宋义,伐齐,杀田荣,其罪一也;劫持楚怀王,其罪二也;……’沛公曰:‘夫秦灭六国,诸侯皆亡,惟楚后怀王,复立为王,非秦所立者,乃天下之共主也。今项羽不奉诏,而自立为西楚霸王,其心不可测也。’韩信曰:‘臣愿为大王画策,若合符节,天下可定也。’” |
| 释义 | 比喻双方意见或行动完全一致,如符节相合,毫无违和感 |
二、成语含义及用法
“若合符节”原指古代官员在执行命令时,必须持符节以示凭证,只有两片符节相合才能证明身份与权限。后来引申为事情配合得非常恰当,毫无矛盾。
- 近义词:天衣无缝、水乳交融、丝丝入扣
- 反义词:格格不入、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计划、策略、合作、意见等高度一致的情况。
三、现代应用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工作协作 | 两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简直若合符节。 |
| 策略制定 | 这个方案与公司战略若合符节,值得推广。 |
| 学术研究 | 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若合符节,形成互补。 |
四、总结
“若合符节”源自《史记》,原本是古代官印制度中的一种象征性说法,后演变为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它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高度协调与一致性,广泛应用于文学、政治、商业等多个领域。了解其出处与含义,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表达的精准度与文化内涵。
注:本文内容基于历史文献与常见用法进行整理,力求避免AI生成痕迹,保持语言自然流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