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草庐出处于哪里】“三顾草庐”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常用来形容对人才的尊重与求贤若渴的态度。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是记载三国时期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于隆中(今湖北襄阳)所居草庐的故事。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三顾草庐”的出处及背景信息,以下内容以加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一、
“三顾草庐”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文中记载,东汉末年,刘备为成就大业,多次前往南阳隆中拜访隐居的诸葛亮。第一次去时,诸葛亮不在;第二次再去,仍未能相见;第三次终于成功见面,并请其出山辅佐自己。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三顾茅庐”,也称“三顾草庐”。
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刘备礼贤下士的精神,也展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远见。后来,“三顾草庐”成为尊师重道、求贤若渴的象征,常用于文学、影视作品中,表达对人才的重视和敬仰。
二、出处及背景信息表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三顾草庐 |
| 出处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 原文出处 | “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
| 故事背景 | 东汉末年,刘备为求得诸葛亮辅佐,三次前往南阳隆中拜访。 |
| 涉及人物 | 刘备、诸葛亮 |
| 典故含义 | 表达对人才的尊重与诚意,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请教。 |
| 后世影响 | 常用于文学、影视作品中,象征求贤若渴的精神。 |
| 相关典故 | 三顾茅庐(与“三顾草庐”意思相近)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三顾草庐”不仅是历史事件,更是中华文化中重视人才、尊重贤者的典范。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