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兹在兹历史典故】“念兹在兹”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尚书·大禹谟》:“帝念兹,允执厥中。”意思是心中常常惦记着某件事或某个人,形容对某事或某人非常重视、牵挂。这个成语常用于表达对过去的人、事、物的怀念与敬仰,尤其在历史和文化语境中使用较多。
在历史长河中,“念兹在兹”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许多历史人物、事件、典故都因“念兹在兹”的情怀而被后人铭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念兹在兹”源于古代经典文献,强调对某一事物的深切关注与持续思念。它不仅是情感的体现,也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成语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但核心始终未变——即对过去的尊重与怀念。
从古代帝王到文人墨客,再到普通百姓,“念兹在兹”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之中,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桥梁。
二、历史典故一览表
典故名称 | 出处 | 含义 | 历史背景 | 相关人物 |
《尚书·大禹谟》 | 《尚书》 | “帝念兹,允执厥中” | 古代帝王治国理念 | 大禹、舜帝 |
诸葛亮《出师表》 | 《三国志》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表达对先帝的忠诚与怀念 | 诸葛亮、刘备 |
杜甫《春望》 | 《杜工部集》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战乱中对国家的忧虑 | 杜甫 |
文天祥《正气歌》 | 《文山先生全集》 | “时穷节乃见,一垂丹青。” | 表现忠贞不屈的精神 | 文天祥 |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 《林文忠公全集》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表达为国献身的决心 | 林则徐 |
三、结语
“念兹在兹”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情感与文化认同。无论是古代的君王、士大夫,还是近代的爱国志士,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这一成语的内涵。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典故,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念兹在兹”的真正含义,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当下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