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形于色出处于哪里】“怒形于色”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愤怒时脸色表现得很明显。很多人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可能并不清楚它的出处和具体含义。本文将对“怒形于色”的来源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怒形于色”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句为:“怒形于色,不复能忍。”意思是愤怒的情绪表现在脸上,无法再压抑下去。该成语后来被广泛用于描述人在生气时面部表情的外露,强调情绪与外貌之间的联系。
在现代汉语中,“怒形于色”多用于描写人物因不满、愤怒或受到委屈而表现出明显的脸色变化,常见于文学作品、日常表达以及影视剧中。它不仅具有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也体现了中文语言中对情绪外化描写的重视。
此外,“怒形于色”与其他类似成语如“怒发冲冠”、“怒不可遏”等有相似之处,但各有侧重。“怒形于色”更强调“脸色”这一外在表现,而“怒发冲冠”则更注重“头发竖起”的夸张动作。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怒形于色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 原文出处 | “怒形于色,不复能忍。” |
| 含义 | 形容愤怒的情绪表现在脸上,无法抑制。 |
| 使用场景 | 描述人因愤怒、不满或受委屈而表现出明显脸色变化的情景。 |
| 近义词 | 怒发冲冠、怒不可遏、怒气冲天 |
| 反义词 | 心平气和、泰然自若、不动声色 |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文学、影视、日常对话中,增强表达的情感色彩。 |
| 文化意义 | 体现古人对情绪外化的观察与表达,反映传统文化中对情绪管理的关注。 |
三、结语
“怒形于色”作为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现代汉语中保持着高度的实用性。了解其出处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表达情感,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