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怒形于色出处于哪里

2025-10-25 16:10:31

问题描述:

怒形于色出处于哪里,急!求解答,求不沉贴!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25 16:10:31

怒形于色出处于哪里】“怒形于色”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愤怒时脸色表现得很明显。很多人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可能并不清楚它的出处和具体含义。本文将对“怒形于色”的来源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怒形于色”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句为:“怒形于色,不复能忍。”意思是愤怒的情绪表现在脸上,无法再压抑下去。该成语后来被广泛用于描述人在生气时面部表情的外露,强调情绪与外貌之间的联系。

在现代汉语中,“怒形于色”多用于描写人物因不满、愤怒或受到委屈而表现出明显的脸色变化,常见于文学作品、日常表达以及影视剧中。它不仅具有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也体现了中文语言中对情绪外化描写的重视。

此外,“怒形于色”与其他类似成语如“怒发冲冠”、“怒不可遏”等有相似之处,但各有侧重。“怒形于色”更强调“脸色”这一外在表现,而“怒发冲冠”则更注重“头发竖起”的夸张动作。

二、表格展示

项目 内容
成语名称 怒形于色
出处 《后汉书·王符传》
原文出处 “怒形于色,不复能忍。”
含义 形容愤怒的情绪表现在脸上,无法抑制。
使用场景 描述人因愤怒、不满或受委屈而表现出明显脸色变化的情景。
近义词 怒发冲冠、怒不可遏、怒气冲天
反义词 心平气和、泰然自若、不动声色
现代应用 常用于文学、影视、日常对话中,增强表达的情感色彩。
文化意义 体现古人对情绪外化的观察与表达,反映传统文化中对情绪管理的关注。

三、结语

“怒形于色”作为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现代汉语中保持着高度的实用性。了解其出处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表达情感,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