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完整诗句注解】“菩提本无树”是禅宗六祖慧能所作的一首偈子,出自《坛经》。这句诗简洁而富有哲理,表达了佛教中“空性”与“顿悟”的思想。以下是对该诗句的完整内容及其注解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菩提本无树”出自唐代禅宗六祖慧能的偈子,原句为: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子是慧能在听闻神秀的偈子后所作,旨在表达禅宗“顿悟”思想,强调佛性本自清净,不假外修。与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修行观不同,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无需外求。
该偈子体现了佛教中的“空性”观念,即一切法皆无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通过此偈,慧能传达了“心性本净,烦恼本无”的深刻哲理,成为禅宗思想的重要代表。
二、完整诗句及注解(表格形式)
| 原文 | 注解 |
| 菩提本无树 | “菩提”意为觉悟,“本无树”表示佛性并非依赖外在条件或形象存在,而是本自清净、不生不灭。 |
| 明镜亦非台 | “明镜”比喻心性,“台”指修行之境。此句否定心性需要借助外在工具或环境来保持清净,说明心性本身即是明净。 |
| 本来无一物 | 强调众生本具佛性,一切烦恼和执著都是虚妄的,本质上并无实有之物。 |
| 何处惹尘埃 | 表示既然本无一物,那么烦恼和污染也就没有立足之地,自然不会被尘埃所染。 |
三、总结
“菩提本无树”不仅是禅宗思想的精髓体现,也反映了佛教对“空性”与“顿悟”的深刻理解。它反对执着于形式与外相,强调内在心性的清净与觉悟。这一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被广泛传颂与研究。
如需进一步探讨禅宗思想或相关经典,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