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谓伯乐曰翻译和原文】一、
《秦穆公谓伯乐曰》是出自《战国策·齐策》的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述的是秦穆公向相马专家伯乐请教如何识别千里马。伯乐指出,真正的千里马不仅要有出众的外在条件,更需要有内在的品质与精神。这段对话反映了古代对人才的重视,也体现了识人之智的重要性。
本文将通过原文、译文及对比分析的方式,系统展示这一段文字的内容,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理解与记忆。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之年长矣,吾欲求马于子。” | 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我想向你请教,如何寻找良马。” |
伯乐对曰:“臣之子,贤者也,可使求之。” | 伯乐回答说:“我的儿子很贤能,可以让他去寻找。” |
曰:“子之子,非也。” | 秦穆公说:“你的儿子,不行。” |
“然则子之子,非也。” | 伯乐说:“那么,我的儿子也不行。” |
“然则何以知之?” | 秦穆公问:“那你怎么知道呢?” |
伯乐曰:“夫马之良者,其状如风,其行如电,其声如雷,其色如火。” | 伯乐说:“真正的好马,它的样子像风一样敏捷,行走如闪电,声音如雷鸣,毛色如火焰。” |
“若夫贤者,其志如山,其行如水,其言如玉,其心如镜。” | “至于贤人,他们的志向如山般坚定,行为如水般流畅,言语如玉般温润,内心如镜子般清澈。” |
“故曰:‘贤者不可貌取,亦不可言取。’” | 所以说:“贤人不能仅凭外表判断,也不能仅凭言语来识别。” |
三、内容解析
这段对话虽短,但寓意深刻。秦穆公希望找到千里马,而伯乐则从“马”的标准引申到“人”的标准。他强调,真正的优秀者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内在的修养与品格。
这不仅是对人才选拔的思考,也反映了古人对“德才兼备”的重视。伯乐所讲的“贤者”形象,其实正是理想中的人才标准——既有坚定的意志,又有温和的言辞,既能行动果断,又能内心清明。
四、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战国策·齐策》 |
主题 | 人才识别与品德修养 |
核心思想 | 贤者不可貌取,亦不可言取 |
对话人物 | 秦穆公、伯乐 |
启示 | 识人需注重内在品质,而非仅看外表或言语 |
如需进一步了解《战国策》中的其他故事或类似寓言,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