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荒而逃什么意思】“落荒而逃”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遭遇失败、失利或遇到危险时,仓促逃离现场的行为。这个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缺乏勇气和决断力。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落荒 | 指在战场上或竞争中失败后,失去立足之地,无处可去 |
而逃 | 表示急忙逃跑,没有组织、没有计划地撤退 |
整体意思: 在失败或不利的情况下,慌乱地逃跑,没有留下任何抵抗或应对的措施。
二、出处与用法
- 出处:最早见于古代战争描写,如《左传》《史记》等历史文献中。
- 用法:多用于描述战斗失败、比赛失利、谈判破裂等情况下的仓皇退场。
例句:
- 战场上,敌军被我军打得节节败退,最终只能落荒而逃。
- 在比赛中,他因为失误连连,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仓皇溃逃、狼狈撤退、溃不成军 |
反义词 | 坚守不退、英勇迎战、从容应战 |
四、使用场景与语气
-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失败后的撤退行为,常见于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日常对话等。
- 语气:带有批评意味,强调失败者的懦弱或无能。
五、总结
“落荒而逃”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失败或危机面前,没有理智地应对,而是惊慌失措地逃离。它不仅表达了行动上的退缩,也暗示了心理上的脆弱。在写作或口语中使用该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落荒而逃 |
含义 | 失败或受挫后仓促逃跑 |
出处 | 古代战争文献(如《左传》) |
用法 | 描述失败后的撤退行为 |
语气 | 贬义,带批评意味 |
近义词 | 仓皇溃逃、狼狈撤退 |
反义词 | 坚守不退、英勇迎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