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上口是什么意思】“琅琅上口”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文字、歌曲或语言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和传诵。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韵律美,也反映了语言在表达上的流畅性和感染力。
一、总结
“琅琅上口”原意是声音清脆、响亮,后引申为语言或文字读起来顺畅、易记、易传播。常用于评价诗歌、歌词、文章等作品的语言风格。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语言的节奏感和可读性,适用于文学创作、教学、演讲等多个领域。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琅琅上口 |
含义 | 形容语言或文字读起来顺畅、易记、易传播 |
来源 | 出自《文心雕龙·声律》:“琅琅如钟鼓之音。”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诗歌、歌词、文章等语言材料的朗读效果 |
例子 | 这首儿歌朗朗上口,孩子们很容易就学会了。 |
近义词 | 朗朗上口、顺口溜、易于传诵 |
反义词 | 咬牙切齿、晦涩难懂、难以理解 |
使用场景 | 文学评论、教学指导、音乐创作、语言表达等 |
三、延伸说明
“琅琅上口”不仅是对语言形式的评价,更是一种审美标准。在写作中,使用朗朗上口的语言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例如,古诗词中的对仗工整、押韵自然,往往让人印象深刻,就是“琅琅上口”的典型表现。
在现代生活中,“琅琅上口”也常被用来形容广告语、品牌口号等,因为这些内容需要简洁、易记、有节奏感,才能深入人心。
总之,“琅琅上口”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也是一种艺术追求,它让语言更有生命力,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