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若敝屣出处于哪里】一、
“弃若敝屣”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意思是像扔掉破鞋一样抛弃某物或某人,形容对某事或某人的极度轻视和不屑。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文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行之。——此之谓也。”虽然原文中并未直接出现“弃若敝屣”,但后人根据其含义引申出了这一表达。
在现代汉语中,“弃若敝屣”常用于描述对某些事物的彻底放弃或轻视态度,比如对旧观念、旧习惯、错误思想等的摒弃。该成语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多用于批评或讽刺。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弃若敝屣 |
| 含义 | 形容对某物或某人极度轻视、抛弃的态度,如同丢弃破鞋一般 |
| 出处 | 《孟子·尽心上》(后人根据语义引申) |
| 原文出处 | 未直接出现在《孟子》原文中,而是后人根据孟子思想提炼而成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带有强烈贬义,表示对事物的彻底抛弃 |
| 近义词 | 置之不理、弃如敝履、弃如草芥 |
| 反义词 | 珍视、重视、珍惜 |
| 现代使用 | 常用于批评对错误思想、旧观念的摒弃,也可用于形容对无用之物的舍弃 |
| 作者/出处来源 | 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一书,后由后世文人发展成成语 |
三、结语
“弃若敝屣”虽非直接出自《孟子》原文,但其精神内核与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一脉相承。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体现了古代哲学中对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深刻思考。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错误或无用的事物时,应有果断舍弃的勇气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