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笔从戎是什么意思】“弃笔从戎”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放下笔杆,改换军装,投身军旅。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文人或学者放弃原本的文职工作,转而投身于军事或国防事业,体现了个人在关键时刻为国家、民族作出重大选择的精神。
一、
“弃笔从戎”最早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讲述的是东汉名将班超年轻时不愿做文职,而是投身边疆,最终建功立业的故事。后来,“弃笔从戎”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决然地放弃书斋生活,投身报国之路。
这一成语不仅强调了个人的选择与担当,也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知识阶层对国家责任的认知和行动。在现代社会中,它也可以引申为任何人在面对重大抉择时,勇敢改变人生轨迹,追求更高理想的行为。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弃笔从戎 |
| 出处 | 《后汉书·班超传》 |
| 原意 | 放下笔杆,穿上军装,投身军旅 |
| 引申义 | 文人放弃文职,投身军事或国家建设 |
| 象征意义 | 勇敢抉择、报效国家、承担责任 |
| 现代用法 | 指个人在关键时刻改变人生方向,追求更高理想 |
| 典型人物 | 班超(东汉名将) |
| 使用场景 | 用于赞扬有志之士为国奉献的精神 |
| 语言风格 | 古典、庄重、富有激励性 |
通过“弃笔从戎”这个成语,我们不仅能看到历史人物的壮志豪情,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中“家国情怀”的深厚底蕴。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去理解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