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茕茕孑立原文】一、
“茕茕孑立”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向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鸾声近。……彼美孟姜,令我忘忧。”但更广为人知的引用是《晋书·王戎传》中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用来形容一个人孤独无依、形单影只的状态。
“茕茕孑立”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困境中孤立无援、独自一人的情形。它不仅表达了身体上的孤单,也包含了情感上的寂寞与无助。该词在文学作品、诗词、散文中被广泛使用,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二、原文及出处一览表
| 成语 | 出处 | 原文句子 | 解释 |
| 茕茕孑立 | 《晋书·王戎传》 |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 形容孤苦伶仃,只有自己的身影相伴。 |
| 茕茕孑立 | 《诗经·小雅·庭燎》 | “夜如何其?夜向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鸾声近。” | 此句并非直接使用“茕茕孑立”,但后世常将其与该诗联系,表达孤独之感。 |
| 茕茕孑立 | 王勃《滕王阁序》 |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虽未直接使用“茕茕孑立”,但文中体现的孤独与坚韧精神与其含义相近。 |
三、文化意义与现代应用
“茕茕孑立”不仅是对个体处境的描述,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孤独、独立、坚韧等价值观的重视。在古代,士人常以“独行”自勉,强调在逆境中保持自我;而在现代,这一词语更多地用于文学创作或日常表达,形容人在困境中独自面对挑战的状态。
此外,“茕茕孑立”也常出现在诗歌、小说、影视作品中,用以渲染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挣扎,增强作品的情感深度。
四、结语
“茕茕孑立”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着情感表达的作用。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现实生活,它都能唤起人们对孤独、坚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