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井下石成语介绍】“落井下石”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在别人已经处于困境或失败的情况下,再进一步加以打击或伤害。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他人掉入井中时,不仅不施以援手,反而往井里扔石头的行为,寓意极深,带有强烈的道德批判意味。
该成语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叔父殿中侍御史墓表》:“凡人之死,皆有后事,惟其无能为也,故人多落井下石。”后来被广泛使用,成为表达对人性冷漠、乘人之危行为的批评。
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落井下石 |
拼音 | luò jǐng xià shí |
释义 | 在别人已经陷入困境时,再加害于人,比喻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
出处 | 唐·柳宗元《叔父殿中侍御史墓表》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近义词 | 乘人之危、趁火打劫、落井投石 |
反义词 | 雪中送炭、扶危济困、助人为乐 |
感情色彩 | 贬义 |
语法结构 | 动宾结构 |
成语故事(简要)
据传,古代有一位官员,在一次政变中被贬,处境十分艰难。此时,他的一位旧友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在背后散布谣言,甚至向朝廷举报他的罪行。最终,这位官员被彻底抛弃,命运更加悲惨。人们因此用“落井下石”来形容这种行为,意指在他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趁机加害。
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落井下石”常用于描述职场竞争、人际关系中的恶意行为。例如,某人在公司裁员中被淘汰,而同事却在背后说风凉话,甚至利用此机会向上级告状,这种行为就被视为“落井下石”。
此外,该成语也可用于新闻报道、评论文章中,用来批评那些在他人遭遇不幸时,仍不择手段谋取私利的人。
总结
“落井下石”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更是一种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它提醒人们在面对他人困境时,应保持同情与善良,而不是趁机打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避免成为“落井下石”的人,而是做一个懂得体谅与帮助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