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化学教学教案)

导读 大家好,综合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化学教学教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

大家好,综合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化学教学教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3、学生分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学生在《生物学》中已学过,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题侧重让学生了解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所以教师的教学主旨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辅以必要的讲解,从而完成本课的学习。

4、设计理念:本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各项活动和任务的展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中心,通过开展四人活动、小组活动、以问题、图片、故事等方式创设不同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所要谈论的话题,课前让学生调查家庭和学校,收集有关资料。让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共同学习,资源共享的精神。

5、课堂流程:

6、一、情景暗示,导入新课

7、引入多媒体画面,引出民以食为天,看到这几幅画:

8、教师:你能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哪几种?

9、学生: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

10、通过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1、二、课题探究

12、探究始于问题,这个问题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捕捉到的新情境与原有知识水平间的联系,但又与答案有一定的距离的信息后形成的,也就是说,当情境中隐含的与学生现有观念、知识结构产生冲突的,令人困惑的信息时,学生便能提出许多“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

13、蛋白质教学

14、恩格斯曾说:“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方式”,它是人体不可缺少营养物质,那么什么是蛋白质?它有何生理功能,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本P88—P90,学生通过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懂得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5、教师:对于儿童、青少年、伤病员,医生建议他们多喝牛奶和鱼汤补身体,为什么?

16、学生:牛奶、鱼汤含丰富的蛋白蛋,是修补受损组织和生长的主要原料。

17、多媒体展示:

18、吸烟的害处

19、故事:美国曾经举行了一次吸烟比赛,在1小时内吸烟最多者获胜,结果造成一名队员当场死亡。请同学分析这名队员死亡的原因?

20、学生:烟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一氧化碳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致人死亡。

21、老师:晓刚同学想探究香烟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上台交流。

22、学生:将香烟点燃后,生成的气体收集起来,先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再通过新鲜的鸡血。

23、糖类、油脂教学

24、其实在六大营养素中能给人提供能量的还有糖类、油脂。下面利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多媒体展示:

26、优质大米和霉变大米

27、学生结合图片和资料P92分组讨论回答:

28、在生活中能否用霉变的大米喂养家禽、家畜?

29、学生:家禽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后,毒素会积累在家禽体内,人吃了这样的家禽,也会因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而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30、维生素教学

3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则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陶冶情操,获取知识

32、几百年前的欧洲,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遭到坏血病的折磨,患者常常牙龈出血,最后痛苦死去,人们一直查不出病因,奇怪的是只要船只靠岸,这种疾病很快就不治而愈。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一位随船医生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水手在航海中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位医生试着让水手天天吃一些新鲜的柑橘。奇迹出现了──坏血病很快就痊愈了。柑橘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

33、学生:柑橘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坏血病就是缺乏维生素C所致。

34、三、知识建构

35、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引入生活中,以学科规范的形式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严密化,并将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新的现实情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36、多媒体展示:

37、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38、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提示:设计午餐食谱要含有五类食物且比例合适。)学生分组探究,并选派一名同学上台交流,师生评价。

39、学生:一根黄瓜、一条红烧鱼、一碗紫菜蛋汤、一碗米饭

40、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构建的“认知结构”还达不到“系统化”的高度。因此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回顾,重新审视了本节课的内容,借助投影列出了教师事先设计的知识要点,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41、教学效果:课堂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个性化等,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气氛浓厚,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相得益彰。具体表现为:

42、导入引人入胜:“民以食为天”引出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直奔课题。

43、课堂设计知识与应用并重

44、以“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为例,通过探得出缺乏维生素C所致,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有化学,化学之中有生活。

45、课堂气氛紧张而活跃,课堂交流和谐有序

46、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探究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高涨。

47、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提高。

48、课堂容量大,效率高。

49、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几个方面:

50、对课程的分析深度不够,应加强对本学科知识系统的联系和理解。

51、教师语言和表情需缺乏亲和力。

52、思维与能力培养的力度还要加强。

53、课堂反馈要更及时准确,在学生的反馈中要充分展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缺陷,捕捉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

54、教学目标:

55、一、知识目标:

56、1.了解酸的分类方法和命名。

57、2.了解酸的通性,能熟练书写一些典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8、3.了解并记住金属活动顺序表,并能用它来判断金属能否与酸发生置换反 应。

59、二、科学素养目标:

60、从电离角度了解酸的通性,使学生逐渐懂得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事物的 过程。

61、教学重点:酸的通性及方程式的书写。

62、教学难点: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63、教学方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练习法。

64、实验与电教:[实验8-8-20] 投影仪、胶片

65、教学过程:

66、[复习提问]

67、什么叫酸,写出已学过的酸的化学式。

68、[引入新课]略

69、[讲授新课]

70、一、出示教学目标(投影)

71、二、酸的分类和命名

72、引学生阅读课文P161,相应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73、1.酸有几种分类方法?根据是什么?

74、2.酸是如何命名的?

75、3.硫酸和氢硫酸是不是同一种酸?为什么?

76、(由学生代表总结,教师归纳并板书)

77、练习:说出下列各种酸所属类别和名称:

78、HF、HBr、HCl、HClOH3BO3

79、三、酸的通性

80、(小组讨论)根据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归纳,酸具有哪些相似的化 学性质?

81、学生回答后小结(投影)

82、石蕊:变红

83、指示剂─→使

84、│ 酚酞:不变色

85、酸

86、金属 金属氧化物 碱 盐

87、↓ ↓ ↓ ↓

88、(提问)酸为什么会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请写出HCl、H2SO HNO3 的电离方程式,并找出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点。

89、(小结)酸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阳离子──H+,故它们有相似的化学 性质,我们称之为酸的通性。

90、以下由学生阅读,师生共同总结出酸的通性

91、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

92、2.活泼金属+酸→盐+H2

93、(提问)为何要强调活泼二字? 是否有些金属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94、(学生分组探究)[实验8-19] 结论:铜及银跟酸不反应

95、小结:并非所有的金属都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能否与酸反 应与金属本身的活动性有关。

96、(投影)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分析

97、K Ca Na Mg Al,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98、失电子能力 强─────→弱

99、活动性 强─────→弱

100、(讲解)①金属跟酸反应的条件: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 中的氢。②硝酸及浓硫酸跟金属反应一般不生成H2而生成H2O(它们有 很强的氧化性)

101、课题: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102、课型:新授课

103、教学目标

104、 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105、 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106、 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07、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08、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109、教学内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第一课时)

110、书写电离方程式

111、H2SO4 NaOH NaCl Ba(NO3)2

112、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时,与所形成的离子有没有关系呢?

113、第五节、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114、硝酸银溶液分别与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溶液混合。

115、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116、实验中尽管反应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

117、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118、一、离子反应

119、下列反应那些属于离子反应:

120、⑴ 氧化铜和西硫酸溶液

121、⑵ 锌投入到盐酸中

122、⑶ 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

123、⑷ 氢气还原氧化铜

124、关键:① 在溶液中进行(或熔融)

125、② 有离子参与

126、溶液中离子之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我们能否用一种式子表示离子间的反应呢?请大家阅读课文,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127、 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为什么可以表示成Ba2++SO42-=BaSO4↓?

128、 Na2SO4+BaCl2=BaSO4+2NaCl

129、Ba2++SO42-=BaSO4↓

130、两个反应式表示的含义是否一样?

131、 表示哪一类物质间的反应?

132、二、离子方程式

133、 定义

134、 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135、如果给我们一个化学反应,怎样书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呢? P58,内容

136、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37、步骤:写方程 改离子 去相同 查守恒

138、书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139、 氢氧化钡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140、 实验室中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141、 氯气通入水中

142、 硫化氢通入硝酸铅溶液中

143、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同学们应特别注意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类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家应根据四步书写法多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144、《基础训练》P9题。

145、教学目标概览

146、(一)知识目标

147、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并巩固本章知识。

148、(二)能力目标

149、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50、提高学生解题举一反三的能力。

151、(三)情感目标

152、教会学生多角度、度方位看待事物、分析问题,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

153、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

154、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155、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式

156、教学过程:

157、请说出以下四个反应的反应类型

158、①NH4HCO3 === NH3↑+CO2↑+H2O↑ ②CuO+H2===Cu+H2O

159、③Ba(OH)2+H2SO4 ===BaSO4↓+2H2O ④ 2Fe + 3Cl2 = 2FeCl3

160、略

16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162、①属于分解反应 ;②属于置换反应;③属于复分解反应;④属于化合反应

16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164、②、④属于氧化还原反应;①、③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165、根据反应中是否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参加:

166、①、②、④属于非离子反应;③属于离子反应

167、一、化学反应的分类

168、化合反应

169、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 分解反应

170、的类别和种类可分为 置换反应

171、复分解反应

172、化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 氧化还原反应

173、学 电子转移可分为 非氧化还原反应

174、反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自由 离子反应

175、应 移动的电子参加可分为 非离子反应

176、据化学反应中热量 放热反应

177、变化情况可分为 吸热反应

178、上述反应②、④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请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179、略

180、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由此而产生的其他概念及转化关系规纳如下:

181、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转化关系

182、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还原产物

183、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氧化产物

184、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我们判断某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可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特征。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一般是成对出现的,理清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85、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86、表现性质规律

187、当元素具有可变化合价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188、性质强弱规律

189、(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190、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弱氧化剂(氧化产物)+弱还原剂(还原产物)

191、(2)一般来说,含有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氯的含氧酸除外),价态越低还原性越强。

192、价态归中规律

193、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而不会出现交错现象。

194、反应先后规律

195、同一氧化剂与含有多种还原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首先被氧化的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同一还原剂与含有多种氧化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首先被还原的是氧化性较强的物质。

196、反应③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197、略

198、反应③的离子反应方程式还能表示哪些物质间的反应?

199、略

200、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201、四、离子方程式

202、(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03、(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204、(3)号实际:“=”“”“→”“↑”“↓”等符号符合实际。

205、(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206、(5)明类型:依据离子反应原理,分清类型,总结方法技巧。

207、(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208、五、例题分析

209、例1下列化工生产过程所发生的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210、A.用油脂制肥皂 B.用铝土矿制金属铝

211、C.用氯气和消石灰制漂白剂 D.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

212、解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B中:Al2O3→Al,C中Cl2→CaCl2+Ca(ClO)2,D中N2+H2→NH3,均有化合价变化,故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选A。

213、例2已知在某温度时发生如下三个反应:⑴ C+CO2=2CO ⑵ C+H2O=CO+H2 ⑶ CO+H2O=CO2+H2 由此可以判断,在该温度下C、CO、H2的还原性强弱顺序是( )

214、A C>CO>H2 B CO>C>H2 C C>H2>CO D CO>H2>C

215、解析:对于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有以下规律: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由反应式(1)可知C>CO,由反应式(2)可知C>H2, 由反应式(3)可知CO>H2。本题正确答案为A。

216、例G、Q、X、Y、Z均为氯的含氧化合物,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分子式(或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换关系(未配平):(1)G Q+NaCl (2)Q+H2O X+H2 (3)Y+NaOH G+Q+H2O (4)Z+NaOH Q+X+H2O这五种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 )

217、A.QGZYX B.GYQZX C.GYZQX D.ZXGYQ

218、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可知,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由(1)得Q>G,因为该反应为歧化反应,G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必介于Q和-1价氯之间。同理由(3)结合(1)得Q>Y>G,由(2)得X>Q,由(4)结合(2)得X>Z>Q。本题正确答案为B。

219、例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220、A.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反应:Al3++3OH-=Al(OH)3↓

221、B.磷酸二氢钙溶液跟足量NaOH溶液反应:

222、3Ca2++2H2PO4-+4OH-=Ca3(PO4)2↓+4H2O

223、C.硝酸亚铁溶液中滴入稀硫酸:3Fe2++NO3-+4H+=3Fe3++NO↑+2H2O

224、D.硫氢化钠水解:HS-+H2O=H2S↑+OH

225、解析:本题涉及溶液中电解质强弱、离子反应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盐的水解等知识,需要对各选项仔细全面地分析,才能正确解答。

226、A中氨水是弱电解质,应写化学式;B中NaOH足量,Ca(H2PO4)2全部参加反应,式中Ca2+与H2PO4-不符合Ca(H2PO4)2化学式中的比例,故不正确;C中 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正确。D中HS-水解程度很小。不能用“=”、“↑”,故不正确。答案为C。

227、例(1)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请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8、(2)在以上中性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请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9、解析:本题是一个“反应进程”的试题。解题的关键是“中性”。即加入的Ba(OH)2溶液中OH-恰好与H+完全反应。再继续滴加Ba(OH)2溶液时,要分析此溶液中还有什么离子能继续反应。

230、答案:(1)2H++SO42-

231、+Ba2++2OH-=BaSO4↓+2H2O

232、(2)Ba2++SO42-=BaSO4↓

233、例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234、A.K+、Ag+、 、Cl- B.Ba2+、 、CO32-、OH- C.Mg2+、Ba2+、OH-、NO3- D.H+、K+、CO32-、SO42- E.Al3+、Fe3+、SO42-、Cl- F.K+、H+、NH4+、OH-

235、解析: A组中:Ag++Cl-=AgCl↓ B组中, + =BaCO3↓

236、C组中,Mg2++2OH-=Mg(OH2) ↓ D组中,2H++CO32-=CO2↑+H2O

237、E组中,各种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238、F组中,NH4+与OH-能生难电离的弱电解质NH3·H2O,甚至有气体逸出。

239、NH4++OH- NH3·H2O或NH4++OH-=NH3↑+H2O

240、答案:E

241、一、学习的目标分析

242、(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243、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244、《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245、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46、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47、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48、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249、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50、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251、(二) 学习目标

25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53、(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54、(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55、2.过程与方法目标

256、(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57、(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258、(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259、(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260、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61、(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62、(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63、二、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264、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65、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266、(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67、(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268、(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269、难点为:

270、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271、三、教学内容安排

272、(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273、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274、(二)教学的内容分析

275、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276、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277、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278、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279、义。

280、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281、(三)学时安排:1课时

282、四、教学的资源建议

283、(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284、(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285、(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286、五、教学的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287、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88、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289、1.独立思考

290、2.交流讨论

291、3.展示交流

292、4.学生小结

293、六、教学资源建议

294、(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295、(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296、(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297、七、课堂的评价建议

298、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299、小组成员:

300、小组分工:

301、课题

30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

303、作者及工作单位

304、梁红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泗顶镇初级中学

305、教材分析

306、这是本章的第2课题,在学习完课题1后学生对燃烧所需的条件有了大致上的了解,本节则重点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规、新型能源以及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本节的内容比较浅但知识面广,以介绍一些常识性知识为主,学生在学习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后对上个课题中的燃烧将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对能源及相关产品和利用的介绍则为学习下一个课题《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做好了准备,因此本节在第七单元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307、学情分析

308、针对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 实际情况,进行了信息资源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实验法、探讨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 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09、学生由老师上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容易从身边的常识出发溶入情境当中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与知识目标相对应的内容,从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探索者。

310、本节对天然气组成成分的探究是学生 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

311、教学目标

312、知识目标:

313、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14、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15、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316、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查找归类资料。

317、德育目标: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珍惜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318、教学重点和难点

319、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与探究的方式,通过自己思考、阅读和讨论来学习煤和石油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320、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321、化学变化的初步概念。 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322、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23、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324、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325、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326、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

327、课时安排:1课时

328、教 学 设 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329、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330、观察实验的步骤: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331、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32、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333、思考: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1]水的沸腾

334、[实验1-2]胆矾的粉碎

335、[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36、[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337、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338、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339、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340、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341、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342、【讨论、归纳】1-1-2中水和胆矾发生了状态和形态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1-4中有颜色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343、结论:2是物理变化,4是化学变化

344、得到:定义

345、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46、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347、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348、[课堂练习]

349、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350、化学性质:

351、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352、(1)熔点和沸点

353、熔化:固态变成液态

354、熔点:熔化的温度

355、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356、(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57、(3)颜色、状态、气味

358、[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

359、[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360、【作业布置】

361、【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362、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6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64、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365、联系

366、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367、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368、一、教学目标

369、【知识与技能】

370、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371、【过程与方法】

372、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37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74、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75、二、教学重难点

376、【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377、【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378、三、教学过程

379、环节一:导入新课

380、【提出问题】在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20 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是什么呢?

381、【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382、【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383、环节二:新课讲授

384、1.溶解度

385、【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386、【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387、【提出问题】描述溶解度的时候限定了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为什么?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388、【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0g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是g。

389、【提出问题】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在该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多少?

390、【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391、2.绘制溶解度曲线

392、【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五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393、(给学生15分钟时间来完成该曲线的绘制)

394、【提出问题】根据曲线能否查出五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大小?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395、【学生回答】能。说明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96、【提出问题】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观察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397、【学生回答】

398、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99、从溶解度曲线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400、【提出问题】继续观察溶解度曲线图,在100℃的时候,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401、【学生回答】不相同。

402、溶解度最大77.3g,而的溶解度只有0.07g,说明在同样的温度下几个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403、【提出问题】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代表什么?

404、【学生回答】代表两个物质在此温度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405、环节三:拓展提高

406、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都可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二者有什么区别?

407、解析:

408、溶解度数据表具有数据准确、来源可靠的优点;溶解度曲线能够展示更齐全的数据,并且能够直观看出溶解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409、环节四:小结作业

410、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溶解度。

411、布置作业:预习气体溶解度的部分。

412、教学目标:

413、⑴掌握CO

414、CO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415、⑵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416、教学重点

417、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418、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19、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420、教学难点

421、学生能主动参与,进行有效地讨论和探究。

422、通过比较、归纳,较为系统地认识碳和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423、教学设计

424、[设问]本单元的题目是?是碳和碳的氧化物,本单元就是以碳及其氧化物的基本知识点为主。下面和大家一起来复习总结。

425、[ 【设问】本单元共有几个课题?(把书本合起来,回忆一下)课题的题目依次是什么?你能联系每个课题题目中的关键词回忆出哪些主要知识点。

426、[看书归纳]学生回答不全,找基本知识点。

427、[学生总结]分别让几个学生代表依次带领复习重要知识点(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引导归纳1]归纳碳单质的主要知识点

428、[问题]通过比较金刚石、石墨、C60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据此拓展,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429、[学生回答]

430、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过渡】复习碳的化学性质。

431、[学生总结]化学性质。

432、[练习]完成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的化学方程式(让一学生板演,并保留)

433、C+O2==== CO2(O2充足)

434、2C+O2====2CO(O2不足)2C+2CuO====2Cu+CO2↑

435、[学生评析]学生评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情况。)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化性质

436、不燃烧,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燃烧

437、与水反应

438、与碱反应

439、用途: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工业原料、制干冰、灭火等

440、一氧化碳化性

441、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442、[课件展示] CO2与CO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等比较。 [练习]

443、完成CO2与水及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让一学生板演,并保留)

444、CO2+H2O====H2CO3

445、CO2+Ca(OH)2====CaCO3↓+H2O

446、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让一学生板演,并保留)

447、2CO+O2====2CO2

448、CO+CuO====Cu+CO2

449、[师总结]刚才一起复习了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点,再看黑板上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看其中都有什么物质——CO2。本单元知识较零散,由此你能悟出什么?

450、[回答]学生描述(虽然知识点较零散,但都与CO2有关,可以由CO2把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

451、[引导归纳]让学生尝试画出主要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图(可查资料帮助)。

452、[巩固练习]

453、教学反思:

454、《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本单元内容较复杂,是上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455、课后对这一节课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这节课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456、一、充分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57、在本节课的引入时,从学生最熟悉的物质——铅笔芯入手,引起学生对第六单元的回忆。这贴近生活的直观引入为这一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458、整堂课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活动,避免了复习课的枯燥与乏味,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由于本单元中物质的转化关系错综复杂,为了更好地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我利用了多媒体手段,把各物质的转化关系投影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知识的建构。

459、通过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讲为主,老师不断地把问题抛出去,老师尽可能创造不同的情景和提示,勾起学生的回忆,学生在说中整理归纳知识。通过让学生多讲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60、二、充分地采用发散性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461、在向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这样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作用不大,尽量少用“为什么”的提问,这样提问虽然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确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积极采用“有哪些观点”、“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问,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462、三、充分地利用知识特点,积极渗透德育

463、本节课中讲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一氧化碳气体是有毒气体,能污染大气。因此,抓住这一机会,再一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学以致用。

464、这一堂课准备充足,上完课后觉得收获不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整节课的容量稍过大,使得复习的每一个知识点时间过紧。有些问题提得不够深入,学生未经过思考就可以答出等。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教学中改进,努力摸索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把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提高一个层次。

465、课题:水

466、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467、初中三年级化学期末选择题试题及答案

468、【—初中三年级化学期末选择题试题及答案】下面是关于方程式选择题试题大全,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面的题目。

469、选择题试题

470、1 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反应中

471、A. 反应条件 B. 哪些物质是反应物

472、C. 初中化学 哪些物质是生成物 D.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473、2. 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改变:

474、A. 分子种类 B. 原子的相对质量 C. 原子个数 D. 原子种类

475、3. 天文学家观察到“百武”彗星因受到越来越强的阳光照射而产生喷气现象。喷出气体包括:CO、CH3OH(甲醇)、HCHO(甲醛)、HCN(氢氰酸)等有毒物质和水蒸气。根据这一信息可以推测:

476、A.“百武”彗星至少含有C、H、N、O元素 B.“百武”彗星中存在单质和化合物

477、C.“百武”彗星是一个液态混合物 D.“百武”彗星可能存在生命

478、4. 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最多的是:

479、A.H2 B.C C.S D.Mg

480、5. 17世纪人们认为水能变土,1768年科学家拉瓦锡对此进行研究。他将一定量的蒸馏水加入特殊的蒸馏器,反复加热蒸馏101天,发现蒸馏器内产生少量沉淀,称得整个蒸馏装置的总质量没变、水的质量也没变、沉淀的质量等于蒸馏器减少的质量。对于这项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481、A. 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B. 水在长时间加热后能转变为土

482、C. 物质变化过程中总质量守恒 D. 沉淀物来自于蒸馏器本身

483、初三学好化学方法

484、进入,同学们又要一门新的功课----。同学们要想在不一年的时间里学好,除了要重视它以外,还必须掌握科学的。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是关于的。”大家一旦掌握了的,就一定能轻松、愉快地学好化学。

485、一、勤于,善于做笔记

486、要想学好化学,必须先了解这门课程。为此,同学们可以利用暑期把化学课本先通览一遍,也许妙趣横生、图文并茂的化学课本会深深地吸引你。课前也一定要预习,在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读一遍外,还应在不懂处作上记号,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这样带着疑问、难点,听课的就会大大地提高。

487、化学内容比较多,在讲课时,着重围绕重点内容进行讲授。因此大家要仔细听课,认真做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进行课后,掌握重点,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预防上课时“走神”。不过,在记笔记时,必须讲究方法,要在听清楚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488、二、常复习,多

489、课后应及时复习,认真做好作业,这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周后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做联系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490、现行课本中有五六十个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掌握的元素符号二十多个,还有许多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其他一些知识。这些内容都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它们多为学习化学的基础,若不能熟记,便会感到在“化学王国里”行走困难。

491、三、吃透课本,联系实际

492、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这是学好化学的根本。为此,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 初中生物,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课后细读时要边读边记边思考,争取能将预习、听课中未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经常选读是指有选择性的阅读那些重要的或难以全面理解的内容。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还有助于提高自学。

493、初中化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应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化学,体味化学,这样就能越学越有,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494、四、重视实验,培养兴趣

49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我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知识、训练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弄清、记熟。同时,认真做好实验、趣味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积极参加化学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化学游戏等,主动培养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

496、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之水的组成

497、【—汇总】同学们注意了,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三化学知识点之水的组成,有兴趣的同学过来看看,认真记好笔记。

498、水的组成

499、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500、一正氧、二负氢

501、实验 现象 表达式

502、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503、2H2O 通电 2H2↑+ O2 初中政治 ↑

504、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505、初中的同学们对于上面提到的初三化学知识点之水的组成已经有所了解了吗。如果大家还想要更深层次的了解初中化学知识就关注吧。

506、初三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507、式是科学中的重要用语之一,是的重要工具。同学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掌握有关化学式的。

508、一、概念

509、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式子可以表示纯净物的组成,我们把这种式子叫做化学式。如H2O、COO2等能分别表示水、二氧化碳、氧气的组成,它们都是化学式。

510、二、写法

511、化学式是通过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计算而得出的,混合物没有化学式,只有纯净物才有化学式,且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512、单质的化学式的写法:

513、(1)稀有气体和金属单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它们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如氦气、氖气、氩气的化学式分别为He、Ne、Ar;铁、铜、汞的化学式分别为Fe、Cu、Hg.

514、(2)固态非金属单质的结构非常复杂,它们的化学式通常也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如碳、硫、磷的化学式分别为C、S、P.但碘单质是个例外,其化学式为I2.

515、(3)气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除外)多是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式是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注小数字“2”,如氢气、氧气、氮气的化学式分别为HON2.有一些特殊的物质,同学们要特别留意,如臭氧的化学式为O3.

516、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

517、由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比较复杂,这里主要介绍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

518、根据元素的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519、1)一般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原子的数目(或原子个数的最简比)用阿拉伯数字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

520、2)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521、三、读法

522、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从右到左读出元素名称,中间用“化”字连接。如NaCl读作氯化钠;MgO读作氧化镁

523、中考化学复习考点分析 制取氧气

524、一、基本考点

525、考点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526、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制取氧气。

527、(1)反应原理:

528、(2)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①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如果选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型的装置,则选择图2-7-1A装置,如果选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用固体加热型装置,则选择图2-7-1B装置。

529、②收集装置选择依据: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如水溶性、密度等。收集的方法具体分为三种:排水法:适合收集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如图2-7-1C;向上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的气体。如图2-7-1D;向下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的气体。如图2-7-1E。

530、③验满方法:a.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集气瓶内已收集满氧气;b. 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证明已收集满。

531、④操作步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的一般步骤为:a. 组装好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 将药品装入试管并在试管口堵上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c.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d. 集气瓶里装满水并倒放在水槽中;e. 点燃酒精灯,先预热试管,再对准药品处加热;f.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g. 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管撤离水槽;h. 熄灭酒精灯。

532、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的注意事项:a. 试管口微向下倾斜;b. 药品均匀铺在试管底部;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e. 铁夹夹在距试管口的1/3处;f. 伸入试管内的导管略出胶塞即可;g. 用外焰对准药品处加热。

533、考点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534、在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做触媒)。(1)在理解催化剂的概念时,应抓住“一变两不变”来正确理解。①“一变”是指它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初中生物,不能片面地把“改变”理解为“加快”或“减慢”;②“两不变”是指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2)催化剂有专一性,也就是说某一催化剂只对某个特定的反应起作用;催化剂的种类繁多,其中酶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其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对于某些特定的化学反应,没有催化剂并不意味着该反应不能进行,只是速度较慢。(3)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二、与综合考点

535、考点3.化合反应及分解反应的区别与判断(学科内综合考点)

536、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类型。通过比较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加深对反应类型的认识(见表2-7-2);

537、表2-7-2

538、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征多种变一种的反应一种变多种的反应实例共性都是化学变化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可用通式“A→B+C”表示;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可用通式“A+B→C”表示。

539、三、创新考点

540、考点4.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方法的探究(探究性考点)

541、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减沙自备能源的消耗,二是操作简便易行,三是要减少污染和有毒物质的排放。

542、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单质

543、1.吸附是物理现象,与吸收具有不同的含义。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吸附作用是将气体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吸收一般为化学变化,如:CO2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过程中生成了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就是化学变化。

544、2.“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这儿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某种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体单质时,习惯上用碳,如“炽热的碳”、“当碳燃烧时”。

545、3.C还原氧化铜注意问题:

546、①酒精灯加网罩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547、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548、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549、④实验结束时,先撤出导气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热的试管致使试管破裂),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内的粉末倒在纸上(防止生成的铜再被氧化成氧化铜)。

550、【典型例题】

551、例析:

552、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

553、(1)酒精灯加灯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4、(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5、(3)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请你写出带点部分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6、(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557、其反应条件是高温,所以酒精灯要加网罩以提高火焰的温度。刚开始预热时,装置中的空气会首先逸出,所以看到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否则试管①内温度降低,其压强会减小,外界大气压会把试管②中的液体压进试管①内,致使试管①破裂。另外还要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否则外界空气会进入试管①中,新生成的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又被氧化成了氧化铜,等冷却后再打开,试管内已恢复至常温,铜与氧气就不反应了。

558、答案:

559、(1)提高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560、(2)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

561、(4)防止试管②中的液体倒流回试管①,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试管①把生成的铜再次氧化。

562、第三章 物质的量

563、第一节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564、教学目标概览:

565、(一)知识目标

566、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567、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568、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569、(二)能力目标

570、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571、(三)情感目标

572、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573、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574、教学过程():

575、复习C + O2 =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576、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gC和32g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g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习“第三章 物质的量”。

577、物质的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怎样与宏观的便于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呢?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的。

578、第一节 物质的量

579、物质的量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580、一 物质的量

581、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

582、基本物理量

583、长度

584、质量

585、时间

586、电流强度

587、物质的量

588、热力学温度

589、发光强度

590、单 位

591、米

592、千克

593、秒

594、安培

595、摩尔

596、开尔文

597、坎德拉

598、符 号

599、m

600、kg

601、s

602、A

603、mol

604、K

605、cd

606、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表中分别列出了它们的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从中可以看出,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607、强调: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608、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609、物质的量用符号“n”表示。

610、正如1kg有多重,1mol有多少个微粒呢?

611、2,物质的量的基准

612、请大家从教材45页的第二段中找出答案。

613、阅读提纲:

614、0. 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多少?

615、多少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与1mol粒子中的粒子数目相同?

616、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 常数的值,该常数的符号为 ,其近似值为 mol-1。

617、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NA)

618、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A,通常使用6.02×1023

619、mol-1这个近似值。

620、:做以下几个练习

621、1.0.5 mol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622、2.2 mol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个氢原子。

623、3.1 mol H2SO4中含有 个H2SO4分子, 个硫酸根离子。

624、4.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625、5.1个水分子中有 个电子,1 mol H2O中呢?

626、讲述: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

627、通过上述练习能否总结出物质的量(n),粒子数目(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628、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之间的换算

629、n=N / NA

630、1mol H2O含 个H2O; mol H mol 质子。

631、0.5 mol H2SO4中含 个H, molO, mol 电子。

632、0.2mol H3PO4有相同H原子数的HNO3为 mol,有相同氧原子数的H2SO4有 个 ,有相同的分子数的HCl 有 mol,有相同原子总数的NH3 mol。

633、0.2molNaOH含Na+ mol, 含OH- mol, 与 mol Ba(OH)2所含OH- 相同。

634、在MnO2 + 4HCl = MnCl2 + Cl2 + 2H2O中制取2molCl2,需 molHCl, 其中有 molHCl被氧化。

635、一、系统阶段

636、系统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并适时培养的。系统复习阶段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实验、计算六大块进行复习,而每一块又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复习又按下列“四环节”进行复习。

637、1.使学生认真,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638、将所要复习的每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按填空题、选择题的方式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进行预习。预习时指导学生找到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搞清那些是自己的薄弱环节,那些自己理解还有困难。重点、难点以及自己认为有问题的部分做好记录,以达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这样在复习一开始就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的主导作用。

639、2.重点讲解,使知识点网络化 高中历史。

640、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摸清学生的知识底子,搞清学生的薄弱环节,精心备课。备课时注意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力争使知识点网络化,使本单元知识成为有序的、有规律的信息块贮存在学生的头脑中。讲课的过程中,以知识点为线索,安排适量的典型,和学生一起分析知识点的应用规律,并注意的转化和变形,知识点的迁移和重组。引导学生突破命题者精心设计的种种误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41、4.讲评,培养学生灵活的。

642、化学复习的成败关键在组题,但重点在讲评。因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盲目的、无计划的、无指导的培养能力,实际上是空中楼阁。 因此每份试卷的讲评都要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之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重在讲思路、讲,讲试题的变型、转化、延伸、重组,讲试题的巧妙设计,以使学生能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对试题进行分析和审视。每次讲评后要求学生必须将做错的试题集中在“错题集锦”中,因为知识在不断纠正错误中完善,成绩在不断纠正错误中提高。

643、这样在每一单元的复习中,预习的不足由精讲弥补,精讲的不足由测试弥补,测试的不足由讲评弥补,讲评的不足

644、由纠正错误弥补。四个环节环环紧扣,每一环节中既有其独立的目的和作用,又弥补前一环节的不足。每一单元经过四个环节的叠加复习,力争使学生知识点过关,单元测试达标。

645、二、专题突破阶段

646、化学试题中,第(?)卷选择题起覆盖知识面的作用,第(?)卷非选择题起选拔和区分的作用。提高平均分的关键在第(?)卷不丢分,第(?)卷多得分。根据往年学生的得分情况,我认为多选题、综合实验题、有机信息迁移题、无机框图题、计算题是学生答题的难点,也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

647、所以在第二轮的复习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精心研究历年高题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项选择题的答题技巧”、“综合实验题的思路分析”、“有机信息迁移试题的分析方法”、“无机框图题突破口的选择及综合分析”、“综合计算题的规范化要求及思路分析”、“计算型选择题的巧解妙解”六个专题进行重点的讲解和分析。每一个专题既有专题分析又有专题测验,还有专题试卷讲评。经过专题突破后,学生对重点题型必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

648、三、模拟训练阶段

649、模拟训练阶段是高考的冲刺阶段。进入五月下旬,高考日益临近,各种信息和外地交换的试题及也较多,这时我便精心研究各地的模拟试题,分析各地的高考信息,研究新的高考说明,研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编出六至八套模拟试卷,对学生进行高考前的模拟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高考的题型和题量,同时查漏补缺,进行高考前的最后冲刺。

650、教学目标

651、目标

652、使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653、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654、目标

655、通过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56、情感目标

657、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658、教学建议

659、教材分析

660、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在介绍了有

661、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662、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663、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新的计算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664、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665、教法建议

666、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

667、一、学习目标

668、1.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区别;

669、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670、3.学习观察法、探究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

671、4.知道氮肥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672、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673、教学重点: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674、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

675、三、设计思路

676、氮肥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雷雨发庄稼”(自然固氮)知识的复习和生物固氮方式缺点的讨论,从而将本节内容的重点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氮)过程的教学中来。氮肥生产的基础是氨的合成,即可引入本节课教学重点——氨气性质的教学。其中,氨气与水和酸的反应是教学的重点。再通过氨的挥发性、刺激性气味等性质,引导学生讨论氨水作为化肥的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固态铵盐和氮肥知识的教学。在学习铵盐知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科学使用化肥的方法和意义。

677、四、教学过程

678、[复习引入] 回忆“雷雨发庄稼”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679、[图片] 人类已知的三类基本固氮方式。

680、[讨论] 三种固氮方式的优缺点。强调人工固氮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内容的教学。

681、[化学史话]氮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须元素,大气中游离的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通过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获得的氮元素远远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科学家们苦苦探索了几百年。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首次用氢气和氮气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合成化肥的基础。从此,人类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氮肥,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庞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他也因此获得了1918年化学诺贝尔奖。

682、[知识链接] 1. 合成氨反应条件苛刻的原因;

683、2. 哈伯的功与过。

684、[板书]一、工业合成氨

685、N2+3H2 2NH3

686、[过渡] 氨的成功合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要让这种重要的气体氮化合物更好地人类服务,我们必须研究它的性质。

687、[板书] 二、氨气

688、1.氨的物理性质

689、[展示]展示一瓶NH3,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注意闻气味的方法)。

690、[小结]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氨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迅速变冷(常用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体积比1:700)。

691、[实验探究1] 喷泉实验。

692、[观察与思考]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693、现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喷入烧瓶,变成红色喷泉。

694、结论: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695、[讨论]上述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什么?

696、[小结]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大量氨气溶于水使烧杯中气压急剧降低,水被吸入烧瓶形成喷泉。

697、[实验探究2] 氨水的不稳定性

698、现象:

699、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

700、结论:

701、氨水易挥发,氨气的水溶液具有碱性。

702、[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

703、[小结](1)氨气与水的反应

704、NH3+H2O NH3 H2O NH4++OH-

705、[讨论]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并与液氨进行比较。

706、液氨 氨水

707、物质种类

708、粒子种类

709、[实验探究3] NH3与HCl的反应

710、现象:

711、烧杯中出现白烟。

712、解释:

713、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NH3与HCl结合,有固体NH4Cl生成。

714、(2)氨气与酸的反应

715、NH3+HCl= NH4Cl(白烟)

716、[思考]将实验3中浓盐酸换成浓硝酸或浓硫酸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717、NH3 + HNO3 = NH4NO3(白烟)

718、2NH3 + H2SO4 =(NH4)2 SO4

719、[过渡提问] 其实,氨水也可以作为化肥,但现在人们很少用它,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720、[回答] 氨水中的NH3 H2O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氨气,而挥发掉促进植物生长的有效成分,降低了肥效。同时,会发出来的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721、[追问] 从前面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来思考一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722、[回答] 可以将氨气与酸反应转化成固态铵盐加以使用。

723、[过渡] 回答得很好!铵盐就是目前我们使用最多的固态氮肥的主要成分,对铵盐的性质的了解,是科学使用化肥的基础。

724、[板书] 三、铵盐的性质

725、1.受热分解

726、[实验探究4]①进行实验,②描述实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727、现象:加热,试管中产生白烟,试管口重新生成白色固体。

728、NH4Cl = NH3 ↑ + HCl ↑

729、NH3 + HCl = NH4Cl

730、NH4HCO3= NH3↑+H2O + CO2↑

731、[拓展视野] 由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 NH4Cl 、NH4HCO3受热都能分解,都有NH3产生,但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能产生NH3。

732、例如NH4NO3的分解:2NH4NO3 = 2N2↑+O2↑+ 4H2O

733、[板书] 2.与碱共热放出氨气

734、[实验探究5]①进行实验,②描述实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735、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736、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

737、[思考与交流]根据上述性质,分析讨论此性质有何应用?

738、(1)铵根离子的检验;

739、(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740、(3)避免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

741、[板书] 3.氮肥简介

742、(1)铵态氮肥: NH4Cl(氯铵)、NH4HCO3(碳铵)、(NH4)2SO4(硫铵)、NH4NO3(硝铵)。

743、(2)其他氮肥:硝态氮肥。如:KNO3。

744、有机态氮肥。如:CO(NH2)2。

745、[问题思考]

746、1.检验氨气是否充满试管的方法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

747、2.能否用浓硫酸干燥氨气?

748、答案:1.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管口 试纸变蓝

749、2.不能 因为氨气能与硫酸反应

750、知识目标

75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752、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753、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754、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755、能力目标

756、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757、情感目标

758、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759、教学建议

760、教材分析

761、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762、教法建议

763、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764、教学设计方案

765、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766、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767、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768、教学过程:

769、[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770、[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771、[板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772、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773、[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774、[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775、(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776、(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