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幻觉板书设计(《落日的幻觉》教案)

导读 大家好,综合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下落日的幻觉板书设计,《落日的幻觉》教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作为一位不辞

大家好,综合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下落日的幻觉板书设计,《落日的幻觉》教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落日的幻觉》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教学目标:

3、知识和能力目标:

4、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5、过程和方法目标:

6、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7、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8、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9、教学重点:

10、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11、教学难点:

12、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13、教学课时:

14、1课时

15、教学过程:

16、一 导入 两张幻觉图片导入

17、二 欣赏落日谈谈感受

18、三 基础知识

19、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0、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21、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

22、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23、四 我读 我画 我赏(1-3)

2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5、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26、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27、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28、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29、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30、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31、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32、五 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33、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34、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5、六 课堂拓展延伸

36、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37、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38、七人生的启迪?

39、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40、【教学目标】:

41、引导学生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42、引导学生使用批注法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4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4、【教学重难点】:

45、引导学生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46、引导学生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47、【学习方法】:

48、圈点批注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49、【教学时间】:一课时

50、【过程设想】

51、一、看一看 进入情境

52、由几幅图片引出“幻觉”这一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从而引入课题。

53、二、读一读 提取信息

54、猜题:看课题,同学们想从文中了解到关于落日的幻觉的哪些知识呢?

55、(问题预设:落日会产生哪些幻觉?落日的幻觉是怎样产生的?)

56、听读。落日的幻觉是怎样的呢?老师为同学们找到了一段视频资料,一起来欣赏。(出示落日视频)老师能做的只有这些了,但作者黄天祥比我技高一筹,他选择了用生动的文字来描述这奇异的落日景象。请听老师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绘了哪几种幻觉?边听边圈点批注出你所找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57、出示学法点拨:

58、提炼主要信息的方法找关键句(总起句、总结句) 关注标志性词语 。 结合语段内容抓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9、自读:自由朗读课文4—7段,圈点勾画出说明“落日幻觉产生原因”的信息。

60、交流信息。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勾画的信息。以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的解说员身份,解密落日现象的科学道理,从而明白“落日的幻觉是怎样产生的”这一事理。

61、出示学法点拨:

62、先找出落日景象的原因,再摘取关键句,结合自己的语言解说,不可全盘照抄课文。

63、不妨先将要点写在纸上,在小组内共同探讨。看谁解说得更成功更精彩。

64、三、说一说 理清顺序

65、明确事理

66、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文章阐述的“落日的幻觉是如何产生的”这一事理。

67、日落时的景象

68、产生幻觉的原因

69、颜色深黄、殷红

70、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71、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72、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73、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74、眼睛的叠合效应

75、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76、光线折射的原理

77、太阳好像变大了

78、未说明原因,仪器观测证明没有变大

79、梳理顺序

80、根据以上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作出小结,形成整体印象。

81、四、品一品 探寻美点

82、师:课讲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来文中有两个自然段被我们忽略掉了,是吗?(学生答第一、三自然段),我觉得这两个自然段无关紧要,删掉它们行不行?

83、(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第一自然段生动的语言特色,从而自然引入对第二自然段的赏析)

84、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尝试为精彩生动的文字做读书批注,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第2自然段,去感受和体味文字之美。

85、(由课文第一、三自然段的作用分析引出对第二自然段的品味,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点写作的技巧,学会在说明文里适当的穿插生动的描写。)

86、学法点拨:

87、可以尝试着从表达方式、赏字和修辞等方面对精彩的语段进行批注。

88、五、写一写 学以致用

89、落日的幻觉绮丽壮观,日出的景象同样美不胜收。请运用本节学到的一种或几种写法,写一段有关日出的景象。

90、附教师的下水习作:

91、凛凛的晓风掠过地面,夜的幕布悄悄地从东方被揭开了一角,大地朦朦胧胧,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薄纱。不久,天空泛起了一点鱼肚白,熹微的晨光伴着声声鸡啼轻盈地从远处走来。远方的山峰若隐若现,近处的溪水喃喃私语。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只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霞光给山峦,树梢、河流披上了一层瑰丽无比的锦缎。淡淡的云絮,此时也成了绚丽多姿的丝带:浅紫的,淡蓝的,粉红的……如画的美景,怎能不让画中人驻足、神往啊!

92、六、课堂小结:

93、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擦亮自己的一双慧眼,用心灵去观察,靠知识去探求,用文字去表达,尽情地享受生活中“发现”的乐趣!

94、板书设计略

95、《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96、教学目标:

97、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98、默读课文相关段落,能根据需要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说明内容的要点,把握说明的中心。

99、研读重点语段,通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100、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101、教学重点:把握说明的中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102、教学过程:

103、第一板块:关于落日描写语句的品读

104、导入:

105、观察提供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106、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107、用描写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108、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109、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写落日语段的学习

110、品读课文第二段

111、(1)指名学生朗读

112、(2)正音,全班齐读

113、(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写落日,美在何处?

114、(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115、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

116、第二板块: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17、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118、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119、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120、第4段作者从 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121、第5段作者从 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122、第6段作者从 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123、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124、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 、 、 、 四个方面,说明了 这一事理。

125、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126、排序(5241637) 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127、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必须这样排序的理由

128、第三板块: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

129、学习本文,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130、举例说明(笑、月亮)

131、课后推荐阅读书目:

132、审美世界:古清生《黄河落日》、莫怀戚《家园落日》

133、科学世界:李海沧《长河落日扁》

134、一、导入 :

135、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画,你观察到了什么?再看第二幅,你看到黑点了么?其实,第一幅图中,轮子并没有转动,第二幅图片中一个黑点也没有。这都是我们的幻觉。即便是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十课《落日的幻觉》去探索落日的奥秘。(板书课题)

136、师:一个成功的人,都是一个善于提前做好准备的人,对于科学奥秘的探索更得如此,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好,咱们进入第一个环节:自学探究

137、二、默读课文 自学探究

138、读课文思考:

139、注音

140、解词

14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板书:幻觉、原因) (先概括后提问第二题)

142、三、重点研讨

143、快速从文中勾画出描写落日幻觉以及解释幻觉产生的原因的句子。

144、师:文章第几段描写了落日的幻觉景象?(第二段)同学们想不想看到落日的奇异画面?(想)那么,我找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落日的每一幅画面。放音乐!

145、看到落日的画面了吗?美不美?

146、现在请判断图片中出现的是落日中的哪一种幻觉,并用科学道理来解释落日中的几种幻觉形成的具体原因。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看哪个小组判断得快。

147、师: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是怎样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说明白的呢?

148、三、小组合作探究

149、找出文中的过渡段并分析它的作用。

150、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介绍幻觉产生的原因和描写幻觉的顺序一致吗?为什这样安排?

151、本文为了更好的阐明事理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152、师: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科学道理很抽象,作者又是怎样吸引读者去阅读呢?答案是准确生动的语言。现在我们就赏析一下本文的语言。

153、四、赏析语言

154、如果把“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一句中的“大”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155、除了准确周密外,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生动优美,这主要体现在第( )段。请你摘抄你最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

156、五、拓展练习

157、发挥想象力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

158、六、夕阳下的收获

159、提示:学到了哪些知识?

160、有何启示?(养成观察的习惯,就会增长知识,受益无穷)

161、七、教师总结:

162、地球就犹如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它无时无刻不向我们展示着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自然画面。让我们用心灵去观察,用知识去探求,尽情地享受生活中“发现”的乐趣!因为你们是朝阳不是落日。

163、一、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试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64、日落时的幻觉

165、产生幻觉的原因

166、颜色深黄、殷红

167、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

168、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169、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不同的密度

170、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171、眼睛的叠合效应

172、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173、光线折射原理

174、太阳好像变大了

175、未说明原因,而各种仪器观测证明太阳并没有真的变大

176、二、本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试找出文中描写的段落,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日落景象。课下自己去观察日出或日落,然后写一段描写文字。

177、第2段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好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178、这些描写,像日落时太阳变大、颜色深红、有时会出现晚霞等,我们不少人都有体会,而这些现象则不太容易注意到,要勤于观察才行。

179、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不同时间里呈现出的特点。注意交代清楚自己的观察点,并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180、教学目标

181、知识与技能:理解积累“绮丽、殷红、气息奄奄”等词语。

18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183、掌握有关说明文的学习方法

184、过程与方法:

185、了解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186、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18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188、重点难点:

189、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190、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191、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192、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193、一、导入

194、让学生观察“筷子变折”的现象,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195、筷子变折是一种光学现象形成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种有趣的现象也很多。

196、老师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意境博大深远,但落日真的是圆的么?(出示幻灯片)--落日怎么会是扁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梦幻的夕阳,走进《落日的幻觉》。

197、二、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出示幻灯片)

198、绮(qǐ)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199、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200、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yǎn):出自晋李 密《陈情表》,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20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202、三、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03、提问:学习一篇说明文,应注意什么?

204、--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板书)

205、提问:那么这篇课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06、这篇文章怎么安排结构?

207、--开头引用诗句(问:引用的作用?)--描述落日景象--过渡段--阐释原因

208、明确:结构清晰,为我们将来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09、文章的重点放在对落日产生幻觉的原因的阐释上,我们就来阅读这个自然段。

210、(出示幻灯片)

211、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212、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213、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214、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215、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的折射原理

216、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变大)

217、以表格的形式提问文章内容,

218、锻炼口语表达:作者说明了落日产生( )的幻觉,是由于( )形成的

219、四、说明文的语言

220、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221、一般比较平实,但可以适当采用描写成分。例如第二段,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

222、(出示幻灯片)

223、日落前--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

224、日落时--接近地平线时,缩身变扁

225、日落后--周围伴有灿烂的晚霞,背后空中出现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会出现紫光

226、五、写作意图(出示幻灯片)

227、原来这么美丽的夕阳和斑斓的蝴蝶的翅膀也都是我们眼睛的一厢情愿的幻觉而已。生活中这种现象会很多。当你面对这些现象时,是不是应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不是应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探寻其中的科学道理呢?希望大家养成质疑的习惯,多思考,多探究,找出事物本身的真理。

228、六、拓展训练

229、课堂练笔--描写一段日出时的美景(出示幻灯片)

230、教师读范文,学生写后进行点评

231、诗词积累--描写日出的优美诗句

23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3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23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35、-唐 崔颢 《黄鹤楼》

236、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登乐游原》

237、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238、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239、-唐 刘禹锡 《乌衣巷》

240、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明朝 杨慎《临江仙》

241、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宋 王禹偁《村行》

24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sè)半江红。

243、-唐 白居易 《暮江吟》

244、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 李觏《乡思》

245、七、作业

246、作业:文中提到落日看到起来好像并没有变大,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原因。你能否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解释其中原因呢?

247、板书设计:

248、现象: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幻觉)

249、日落

250、本质:光线散射 光线散射 人眼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 未说明 (原因)

251、波光长短 大气层密度不同

252、《落日的幻觉》是由黄天祥写的一篇说明文。它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上《落日的幻觉》教案设计。

253、教学目标:

254、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55、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256、激发探索精神,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257、教学重点:

258、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59、难点:

260、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

261、教学用时:1课时

262、教学过程:

263、一、导入:让学生欣赏“幻觉图片”,引出课题。

264、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65、明确文体。

266、(1)什么是事理说明文,这里的“事理”是什么意思?(事物原理)

267、(2)中的“事物现象”指的是什么?(落日的幻觉)

268、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选学生代表读,其余同学默读)

269、掌握多音字:薄、殷、落。

270、完成课后表格。

271、三、合作探究:

272、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着找出例句

273、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274、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说说理由。(如:第一节语言的生动、形象)

275、(1)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举出类似落日幻觉的几个例子。

276、(2)不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从这篇文章能悟出什么样的哲理?

277、四、拓展延伸:《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你能试试吗?

278、展示图片,小组交流。

279、【明确】光的折射现象、背景衬托(参照物)等原理。

280、五、课堂小结:

28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事理说明文,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许多科学现象等待大家去观察,让我们在探索和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

282、教学目标:

283、知识目标:在快速阅读中迅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所说明的知识。

284、技能目标:①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285、②理解文章内容,能够借助本文知识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日出日落景象实际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86、情感目标:培养观察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87、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288、难点:能够借本文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日出日落实际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89、教具:多媒体课件

290、教学程序:

291、一、导入:

292、(师)同学们,日出日落,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你观察过这些自然现象吗?

293、(生)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日出日落景象。

294、(师)我们所看到的日出日落的景象各不一样,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还是其中有别的.奥秘?学了课文《落日的幻觉》,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295、二、检查预习:

296、(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收获。(利用多媒体打出)

297、(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298、吟咏()绮丽()

299、绚丽()殷红()

300、散射()殷切()

301、散会()

30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303、(二)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

304、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305、(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306、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07、(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308、(三)理解幻觉的含义:

309、什么是幻觉?

310、(所谓幻觉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311、三、展示目标(利用多媒体)

312、四、学生小组读文探究:(多媒体打出)

313、《落日的幻觉》属于说明文中的哪一类?

314、2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完成表格。

315、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316、颜色深黄、殷红

317、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318、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319、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320、太阳好像变大了

321、变扁

322、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323、举例说明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效果

324、五、学生进行交流

325、六、知识扩充:(多媒体打出)

326、光的散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均匀媒质的分界面时,会产生反射和折射现象。但当光在不均匀媒质中传播时,情况就不同了。由于一部分光线不能直线前进,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形成光的散射现象。地球周围由空气形成的大气层,就是这样一种不均匀媒质。因此,我们看到的天空的颜色,实际上是经大气层散射的光线的颜色。

327、旭日初升或日落西山时,直接从太阳射来的光所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比正午时直接由太阳射来的光所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要厚得多。太阳光在大气层中传播的距离越长,被散射掉的短波长的蓝光就越多,长波长的红光的比例也显著增多。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光,它的红色成分也相对增加。因此,才会出现满天红霞和血红夕阳。实际上,发光的太阳表面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

328、七、帮古人解疑:(多媒体打出文章)

329、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330、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331、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32、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33、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34、孔子不能决也。

335、(师)当时由于科技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认识,所以孔子解答不了这两小儿的问题,你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吗?可小组先讨论一下。

336、学生小组讨论后自由解答,教师可作适当引导。

337、(①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已经证明黄昏(早晨)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是一样的。②同一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放在比它小的物体中去中显得大。早晨的太阳背景是群山、数目、房屋等,而在公务,太阳的背景是广阔无垠的天空,因而,看起来早晨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③中午时较早晨热,是因为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被散射出去的光也多,而中午太阳光直射时,光线散射现象就小,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较早晨时热。)

338、八、品味语言:(多媒体打出)

339、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40、1.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341、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342、(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343、2.①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344、②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345、(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346、九、课堂拓展延伸:

347、(师)本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请找出来,大声朗读,看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348、(学生找出第二段,大声朗读从描写角度、修辞、色彩等方面分析)

349、(师)同学们,请你回想自己所见过的日出或日落景象,然后写一段描写文字。字数不限。

350、提示:

351、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352、十、学生朗读自己的描写文字。

353、十一、布置作业:

354、继续完成描写文字,可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充。

355、板书:

356、落日的幻觉

357、黄天祥

358、落日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359、现象本质

360、(逻辑顺序)

36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362、1. 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重点)

363、2. 体会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重点)

364、3. 学会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培养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难点)

365、【课时安排】 1课时

366、【预习导学】

367、1.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368、(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369、绮( qǐ )丽 殷(yān )红 坠落( zhuì )

370、日薄西山( bó ) 气息奄奄(yǎn ) 吟咏(yín )

371、(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372、绮丽: 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373、殷红: 黑红色。

374、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

375、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376、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377、2.自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全文结构。并运用已学的事理说明文的知识,简要谈谈本文的说明顺序。

378、第1段: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推测人们对待落日的心理。

379、第2段: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

380、第3段:明确指出日落时的种种景观是幻觉现象,引起下文。(过渡段)

381、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落日时大气层增厚,黄、红色短波光穿透能力大(光线散射)。

382、第5段:落日时的紫光是因为暗弧和亮弧的产生及人眼的叠合效应。

383、第6段:落日变扁的原因是光线折射原理。

384、第7段:落日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

385、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它从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下文——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原理,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说明顺序。

386、【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

387、【学习目标】

388、训练阅读能力,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

389、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390、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391、【学习重难点】

392、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393、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394、【学习流程】

39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396、顷()刻面颊()喷嚏()嘈()杂过滤()

397、解释并掌握词语

398、潜意识:

399、顷刻:

400、嘈杂:

401、充耳不闻:

402、视而不见:

403、绚丽:

404、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405、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它既有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又有散文的特点。在文中,作者都

406、听到了哪几种声音?她对声音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请把关键的语句、词语勾画出来,并作适

407、当分析。

408、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试着写出段落大意。

409、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410、第一部分(1~段):

411、第二部分(~段):

412、第三部分(~段):

413、细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414、①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415、②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了吗?

416、(1)选文谈到了那两种生活态度?

417、(2)请根据选文的内容,解释文段①中“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这句话的含义。

418、(3)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419、(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这种人的表现,这个成语是:。

420、(5)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声音?

421、(6)选段中说“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22、(7)假如你走入一片森林,想象一下你会听到什么声音,请用语言描述一下。

423、学会聆听,仿写声音。

424、课文向我们展现一个多么奇妙的声音世界,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又是多么生动有趣啊!请同学们

425、仔细地用心地聆听几种声音,把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写出来。

426、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写下来。

427、20*你一定会听见的

428、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界刺激的本能回应。

429、顷刻:极短的时间。

430、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431、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指不想听取别人的意见。充,堵塞。闻,听见。

432、视而不见: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形容不注意或不重视。

433、绚丽:灿烂美丽。

434、略

435、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436、第二部分(9~13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12段)。13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

437、第三部分(14~20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38、(1)A.对生活充满热情B.对生活麻木不仁(2)不是声音本身消失了,而是说自己习惯了这种声音,或者自己用意志拒绝了这种声音。(3)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这样的人当然也就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4)人云亦云(5)选择好听的,有益的,能充实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的声音。(6)略(7)如:走在森林中,看见了瀑布从悬崖上奔涌而下,如万马奔腾。

439、【学习导言】

440、你是否留意过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那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也蕴藏着奇趣横生的科学奥秘。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落日的幻觉”,探询其中的奥妙。

441、课前学习(通读课文、积累基础)

442、【通读课文】

443、关于“落日”,我能想到如下一些古诗句:

444、通过预习,我从文中知道了落日会产生如下一些幻觉:

445、【积累基础】

446、读一读 查一查 写一写

447、日薄( )西山,气息奄奄(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吟( )咏 绮( )丽

448、殷( )红 坠( )落 暗弧 绚( )丽 旭( )日 变化多端 蔚( )蓝

449、课内学习(预习反馈、品读课文)

450、【预习反馈】

451、同桌互相检查、批改课前学习。

452、【品读课文】

453、梳理文本内容

454、研读重点文段

455、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456、第2段主要运用_____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457、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____,在内容上起着____的作用。

458、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59、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460、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461、品味文本语言

462、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63、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464、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465、2.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466、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467、课后学习(完成作业-描写片段)

468、完成作业本。

469、请你根据日常观察,描写一段日出景象的文字。(100字左右)

470、《落日的幻觉》的教学,需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471、教学目标

472、A、知识与技能:

473、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474、B、过程与方法:

475、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476、C、情感,态度,价值观:

477、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478、教学重点与难点

479、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480、了解掌握说明方法。

481、课时安排:一课时

482、教学过程

483、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484、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展示图片)——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485、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486、检查预习,让学生朗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

487、课文题目是“落日的幻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488、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明确。

489、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490、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491、明确要点: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492、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493、明确要点: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494、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495、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496、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497、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498、日落时的幻觉

499、产生幻觉的原因

500、颜色深黄、殷红

501、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502、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503、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504、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505、眼睛的叠合效应

506、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507、光线折射的原理

508、太阳好像变大了

509、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510、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511、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512、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513、明确要点:

514、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515、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516、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517、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518、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519、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520、明确要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521、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522、明确要点: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23、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524、明确要点:过渡段、承上启下

525、本文是说明文,文章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526、四、课堂拓展延伸:

527、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528、提示: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529、示例:

530、海上日出

531、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532、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533、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534、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层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535、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536、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 巴金)

537、日出

538、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亮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539、学习目标

540、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541、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542、欣赏重点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543、学习过程:

544、前置作业

545、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546、奄奄( )绮丽( ) 衰减( ) (yān) 红 (zhuì)落

547、尘(āi) (wèi) 蓝 暗(hú)

548、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549、(1)太阳快要落山了。( )

550、(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551、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552、(1)日落确实很美, ,变化多端。

553、(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

554、(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

555、课堂探究

556、1.范读,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557、2.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

558、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559、日落时的幻觉

560、产生幻觉的原因

561、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562、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563、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564、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565、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566、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567、《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568、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

569、10:幻觉往往是美丽的,真实往往是丑陋的,本文还可以给你哪些深层次的人生启示?

570、教学目标:

571、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57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57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574、教学重点:

575、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576、教学难点:

577、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578、教学课时:

579、1课时

580、教学过程:

581、一、 导入:

582、落日很美,甚至可以用”色彩绚丽,变化多端”来形容,其实这是我们对落日的幻觉.

583、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 ——落日是扁的!

584、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585、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586、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积累字词.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587、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588、日落时的幻觉

589、产生幻觉的原因

590、颜色深黄、殷红

591、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592、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593、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594、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595、眼睛的叠合效应

596、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597、光线折射的原理

598、太阳好像变大了

599、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600、3,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601、明确:逻辑顺序

602、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603、(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604、 第2段主要运用 描写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605、 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606、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607、这些描写,像日落时太阳变大、颜色深红但没有热度、有时会出现晚霞等,我们不少人都有体会,而有些现象则不太容易观察到,可适当引导学生要勤于观察。

608、 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过渡句 ,在内容上起着 承上启下 的作用。

609、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10、举例子、作比较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611、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612、“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 (第5段开头部分)

613、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614、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615、本文的结构安排有怎样的特点?

616、文章先从日常生活写起,并引用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然后在说明前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用一段文字来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逐段说明这些景观背后的科学道理。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考虑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617、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618、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619、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620、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621、2.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622、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623、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624、四、课堂拓展延伸:

625、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没有说明原因,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626、五、课堂小结:

627、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628、作业:写一篇描绘日出的小短文

629、板书设计:

630、幻觉: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631、落日

632、原理: 散射 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叠合 折射

633、教学目标

63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迅速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635、分析重点语段,提炼信息语句;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636、深入阅读,提高学生科学认知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唤起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意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637、教学重点、难点:

638、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639、教学难点: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640、教学课时:一课时

641、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642、多媒体课件 玻璃杯、水、筷子

643、(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图片:增加感性认识;图表:提高效率。)

644、教学过程:

645、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646、同学们将筷子放在盛水的玻璃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下面老师将为大家演示这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647、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请一位同学回答。(学生小声议论)

648、生:我看到了玻璃杯中的筷子折断了。这个现象叫光的折射。

649、师:刚才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他看到玻璃杯中的筷子折断了,这只是我们眼睛产生的一种“幻觉”,在现实生活中落日也会产生各种幻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落日的幻觉》。

650、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651、请同学们说说你们记忆中有关“落日”的古诗词。

652、刚才有位同学说出唐代诗人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 ——落日是扁的!

653、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大屏幕显示)

654、日落时的幻觉

655、产生幻觉的原因

656、颜色深黄、殷红

657、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658、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659、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660、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661、眼睛的叠合效应

662、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663、光线折射的原理

664、太阳好像变大了

665、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666、在说明原因的时候,课文运用了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667、明确要点:

668、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669、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670、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671、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672、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对此现象你能给出自己的解释吗?

673、(这是由于眼睛的错觉造成的。同样一个物体,在庞然大物的衬托之下会显得较小,而在微小的背景下会显得较大。太阳也是如此,早晚时分,我们看太阳时其参照物是地面上的建筑、树木等等,而中午看太阳时,其参照物是诺大的天空,故而出现早晚看到的太阳较大,中午看到的太阳显得较小。)

67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的科学知识学得还可以,这么深奥的知识都能看懂,因为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这种从落日的现象入手,由表及里的解释了现象产生的原因,这种说明顺序就叫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这是说明文的一种说明顺序,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用到。

675、三、品味语言:

676、这篇科普作品在科学地阐述自然生活中的现象,同时也注意到了语言的具体生动、准确严密,在阅读时不仅要关注说明的顺序,更要着重关注说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或准确严密的语句,并好好体味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677、删除法:删除这个词语或句子,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体味表达效果的变化。

678、(1)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该句能否删去一般来讲,为什么?)

679、不能删去,一般是指通常情况,“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但不包括特殊情况(如暴雨后,空气非常清新,烟尘就少),这样说明则更准确更符合实际,如果删去的话,就变为“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显然这样太绝对太肯定,不符合实际,所以不能删去。

680、(2)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该句能否删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为什么?)

681、不能删去,因为此句运用比喻说明,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落日的形状,如果删去,则不能写出落日的具体形状,语言也显得平淡无味,所以不可删去。

682、根据教学情况,指导学生运用替换法,品味语言表达效果。(适合各类文章)

683、替换法: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某个词,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子进行比较对照,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妙用。

684、(1)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句中的无不改为都,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685、不能,无不是双重否定,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而都是表示一般的肯定,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所以不可替换。

686、(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句中的可惜改为但,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687、不可,可惜不仅有转折的意味,而且带有感情色彩,让人深感遗憾这种紫光不多见,而但字则无此感情色彩,仅仅表示转折,所以可惜要比但字好,不可替换。

688、教师总结:运用删除法和替换法品味语言,第一,我们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即先要表态,接着要结合文章内容中具体语言环境,从正面和反面讲清理由,最后下结论。第二,要注意理由合理充分,即要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给足理由。

689、四、拓展研究

690、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691、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692、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693、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694、明确要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695、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96、明确要点: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697、读写结合

698、请同学们用简洁优美的语句描绘自己看到过的落日景象。

699、例如:①、西边的天空悬着一轮红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0、②、落日的余辉洒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1、五、课堂小结:

702、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属事理的说明文。课文按逻辑顺序,由现象到原理向我们揭示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科学原因。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同时,作者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因而文章通俗易懂。另外,本文语言具有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许多科学现象等待大家去观察,让我们在探索和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

703、板书设计:

704、落日的幻觉

705、黄天祥

706、落日幻觉: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707、原理: 散射 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叠合 折射

708、教学反思:

709、本节课虽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多次接触说明性的文章,但新教材不强调文体,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练习学生的快速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方面,学生学习了本文能学到课文按逻辑顺序,由现象到原理向我们揭示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科学原因的知识,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在课堂上学生也能学会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但在找各种云的高度、位置时,还有一些学生没有从课文中找出有关信息,说明还有些学生看课文时不很认真,所以把一些重要信息漏了,今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710、在讲到这篇文章的说明方法时,我要求学生在文中寻找例子。当有个学生在回答时混淆了说明方法中的“举例子”和“引用”,应该对说明方法中的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作区分,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说明方法的区分了,同时让具有同样疑惑的学生得到清晰的解答。

711、总的来说。学生还能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