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的诗句(《怀念母亲》名师教案)

导读 大家好,综合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下怀念母亲的诗句,《怀念母亲》名师教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作为一名教职工

大家好,综合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下怀念母亲的诗句,《怀念母亲》名师教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怀念母亲》名师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一、教材分析

3、本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生我的母亲、一位祖国母亲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4、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二、学情分析

6、学生生活是幸福无忧的,在父母浓浓的爱和细致的呵护中,对季老这份复杂的感情缺乏现实的体验。加之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7、三、设计理念

8、《怀念母亲》是一篇散文,季老在写时尽力取“真”,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可是文章平淡的背后,隐藏了更深的“情”。文章最特别之处就是“母亲”这个词中包含着两者──祖国和生母。这两个母亲有什么关系?这种情感如何融在一起?

9、本堂课以此为突破点,着重引领学生品味这两种交织在一起的情感。运用“双线”并进的方式,以季老贯穿全文的“梦”为主线,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加上适当的资料补充,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10、四、教学策略

11、基于上述原因,通过对中心句的反复体会,让学生明晰两位母亲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指导对“终天之恨”的研读,了解“怀念”源于“离开”。“怀念”是不断在回忆中纠缠。

12、对生母的“悔恨”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去体会季老在“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中的煎熬。同时引入古诗词《游子吟》,加深学生感悟。

13、对祖国的眷恋,通过默读勾画出魂牵祖国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抄写中感悟。

14、最后借第三段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来生发学生对作者、对文章的质疑。解疑的同时存疑,引入《永久的悔》《寻梦》作为课后阅读资料,深入感悟作者之情。

15、五、教学目标

16、1.识记8个生字,正确认读并理解“真挚、朦胧、凄凉、频频入梦”等词语。

17、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18、3.品词析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9、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情怀。

20、六、教学重点

21、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22、七、教学难点

23、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情感。

24、八、课前准备

25、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并阅读季羡林生平资料和相关文献,初步认识季羡林。

26、九、教学过程

27、(一)揭题导入,走近季羡林

28、1.走近季羡林。

29、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认识了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出示照片及简介)对于季老,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曾经五年级上册学过关于他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除了这些耀眼的光环,相信你们对他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交流一下,让我们更进一步地靠近他。

30、【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要在看似简单、很随意的聊天中,让季羡林穿越历史的云烟,来到同学们面前,让学生觉得他不再遥远。再者,此文理解难度较大,对作者的认识有助于学习过程中读懂文章的含义,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为学生学习做好初步铺垫。

31、2.读题初感情怀。

32、(1)看来,季老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今天,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去品味他平凡而真挚的情怀──怀念母亲。

33、(2)让我们齐读课题,用你的朗读,清楚地告诉大家课文写了什么。(生读课题)通过读课题,我们清楚地听到季老的心声──怀念母亲!(生再读课题)

34、【设计意图】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在导入上以“未见文韵先有情”,简洁、明了地从读题直接入文,让学生通过二度读题,结合课前的预习及资料的搜集,情愫自然生发,从而言由心声了!

35、(二)整体把握,初步感悟文本

36、1.检查预习,梳理思路。

37、(1)谁能结合预习所得说说,课文围绕课题写了什么?

38、(2)说起母亲,我们总会想到陪伴在身边的妈妈!这篇散文却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读读第一自然段你就会有发现?说说你的发现吧!

39、预设:文中有两个母亲,一个生身母亲,一个祖国母亲。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去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敬意和爱慕吧。

40、【设计意图】“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本质特点,因此要抓住课文的灵魂部分,提纲挈领。看似巧妙的发现,却能引领学生课堂伊始扣住文章的脉搏,进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41、2.自读课文,加深理解。

42、(1)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3、(2)由词入篇,感知文本。

44、①识记生词,入文理解。

45、A.出示生词,自由认读。

46、弃养朦胧凄凉真挚寝不安席食不下咽灵魂不全终天之恨频来入梦

47、B.指名读词,相应理解。

48、②词语填空,把握内容。

49、出示填空:我六岁离开生母,读大学二年级时,母亲()。我痛哭了几天,(),(),成了一个()的人。抱()的我在德国留学十一年,两个母亲()。

50、A.同学们,词语是有情感的,把词语放到句子当中去,就能读出它相应的情感来。

51、B.指生汇报,出示答案。

52、师:看得出来,你们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对课文内容了解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吧!(齐读)

53、师:读着读着,我们已经悄悄地来到了季老的身旁了。

54、【设计意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用词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词语,渗透读书方法,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有创意、趣味、实效。

55、(3)抓住文眼,有悟有思。

56、①是什么时候两个母亲频来入梦呢?读第3自然段。

57、②作者到底在追问自己什么?(两位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

58、③过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呀!同学们,就让我们以这“梦”为线索,跟随作者探寻这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因由吧。

59、【设计意图】问题由学生生发,在学生自读的所惑处设问,以一个大问题统领诸多小问题,犹如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思母”,一条是“思国”。如何做到双线并进?以学生感兴趣的“梦”入手,然后慢慢接近、提炼文章主旨。这条路子是循着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走的,属于“归纳”性质的教学,为整节课的教学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60、(三)走入“梦”中,品味文本

61、1.由疑导学,品“失母之恨”。

62、(1)领入回忆,初识“终天之恨”。

63、①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哪个自然段叙述了这段回忆?(第2自然段。)

64、②这段回忆留给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65、③是呀!季老极其伤心,极其痛苦,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终天之恨。)

66、(2)层层叠进,品读“终天之恨”。

67、①抓词句──一品“终天之恨”。

68、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这终天之恨呢?再读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并想想自己从中体会到什么。

69、学生汇报句子并简单说体会。

70、师:读着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71、预设:读着“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体会到季老在母亲去世后连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可见他伤心到极点了……

72、师:痛彻心扉呀!

73、预设:读着“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句话,我仿佛看到季老只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他是多么悲伤呀!

74、师:伤心欲绝呀!

75、师引读:你们体会得真好啊!把你们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吧!

76、生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77、生读:我的愿望没有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78、生读: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79、生读: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80、师:读到这最后一句话,哪些词语令你强烈地感受到萦绕在季老心头的终天之恨呢?(出示最后一句: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抓住关键词品读“恨”的情态。

81、小结:这真是痛苦到了极点哪!

82、②抓时间──二悟“终天之恨”。

83、师配乐读第2自然段:时间匆匆逝去,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些时间上,用心琢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84、预设:

85、生1:六岁离开,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弃养”;

86、生2:母亲“弃养”后季老“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87、生3:季老成了一个孤儿;

88、生4:作者难过,抱“终天之恨”……

89、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心中的感受──“恨”。带着这个字去触摸作者的心。

90、在这一“长”一“短”之间,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季老这失母之恨啊!用心读出季老的心声吧:

91、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92、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课件)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

93、③插资料──三感“终天之恨”。

94、难道季老不想陪伴自己的母亲,不想孝顺自己的母亲吗?

95、到了中秋节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96、细想他曾许下的愿望:“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97、激情朗读:还没来得及尽孝,母亲就离我而去,怎能不抱终天之恨呢?让我们用心地读出季老心中那永远的痛吧: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98、读到这,你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填满作者内心的终天之恨──是一种遗憾,是一种后悔。愿望还在,母亲却已随西风而去,只留下这终天之恨……

99、(全班读)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100、【设计意图】从“终天之恨”一词为辐射点,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一品、二悟、三感,层层叠进的设计,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解决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样设计的特点在于启发引导,循循善诱,设疑铺垫,步步牵引思维。

101、2.触景伤怀,品“思母之痛”。

102、(1)回读“梦”境,自然过渡。

103、这终身之恨随着作者留学德国而消失吗?不。(出示句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读第3自然段。

104、(2)发疑引思,日记明心声。

105、到底是什么触动了作者内心之痛呢?作者用穿插日记的写法详细地记下了当时的一切,让我们自由读读作者的心声。(读11月18日日记。)

106、(3)真情告白,母子诉衷肠。

107、①从房东太太身上,季老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等待,听到了母亲的呼唤!母亲曾经怎样苦苦地等候自己的归来?身处异国他乡的季老此时又有什么话要表白呢?

108、②分两组写下跨越时空的母子对话。一边孩子以“母亲啊”为开头写一写母亲着急地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一边的孩子以“儿啊”为开头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诉说心声。

109、③学生写话后交流。

110、穿越时空的对话

111、母亲的心声儿子的独白

112、儿啊……母亲啊……

113、(4)小结朗读:听着这跨越时空的对话,现在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3个字了:“真想哭”,儿子的千言万语都融在这段文字里──(全班齐读11月18日日记)。

114、【设计意图】学生的阅读过程首先是借助文本语言提供的信息,建立一个感观的言语交际场景的过程。只有引领学生置身于这些真实的场景中,才能顺利与文本对话。用真情告白的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字里行间那浓浓的母子之情就在对话中得以显现。这样设计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景写作能力。

115、3.探寻内心,品“思国之情”。

116、(1)过渡:就在母亲频来入梦之际,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从季老的日记中去探寻他的内心世界吧。

117、(2)静读日记,读中生疑。

118、①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随着季老来到了1935年11月16日那座德国孤寂的小镇,暗夜渐渐织上天空,我们开始静静地读起季老当天的日记……让我们静思默想,用笔在文字的空白处写下你心中的疑问吧!

119、②此时,你心中有些什么疑问想问问季老?

120、预设:

121、一般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122、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123、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124、(3)诗中悟情,升华情感。

125、①穿插季老诗词,生读升华情感。

126、师:挂在季老心头的正是这飘渺的夜空,这飘渺的思念,在思念中想起了故乡,故乡的朋友和祖国母亲,季老在诗中是这样表达情怀的:

127、生读: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128、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129、②小结,回读“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句子。

130、此时,我们也似乎明白,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缘由。让我们把心中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表达出来吧!读第3自然段。

131、【设计意图】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交流的过程,读者期待与作者的共鸣。本环节中,教师的深情讲述,富有感染力的朗读,补充的文字、图片资料,学生的自思自悟能为学生融入角色、体会情感奠定良好牢固的基础,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的目标。

132、(四)总结全文,升华文本

133、1.提炼情感,回读课题。

134、思之深,才梦之切。让我们带着季老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敬意与爱慕。齐读课题──怀念母亲

135、2.延伸课堂,续探文本。

136、下节课,我们再与作者一同寻梦,在梦中品味这真挚的情感!

137、【设计意图】齐读课题,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让学生在读中再次感悟季老对两个母亲的敬意与爱慕、怀念和崇敬之情。

138、(五)作业园地

139、1.好好品读季老的日记,让我们也用日记写下自己的心。

140、2.读季羡林文章──《永久的悔》《寻梦》。

141、【设计意图】“读读作者的文章,写写自己的心”,淡化作业的形式,强调了读、写与表达的有机联系,扎扎实实地“读”,本本分分地“写”,高高兴兴地“表达。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学习才能被学生所接纳。拓展阅读的安排,有助于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142、(六)板书设计

143、教学目标

144、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45、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146、教学策略

147、课前了解季羡林、阅读《赋得永久的悔》一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引导学生多读、读中感悟和读后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通过反复品读,升华学生情感,受到思想教育,使其学有所得。

148、教学重、难点

149、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150、教学准备

151、搜集季羡林生平简介及其相关作品《赋得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曲。

152、教学过程

153、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54、师: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155、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156、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

157、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158、出示课题。

159、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出“怀念”的情感。

160、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161、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6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爱慕。)

163、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164、(一)品读怀念“生身母亲”

165、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66、谈感受。

167、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168、“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169、“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170、(1)理解“寝不安席”“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171、(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172、(3)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173、再读整段话。

174、(二)研读思念“祖国母亲”

175、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76、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177、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178、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179、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80、“……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81、(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182、(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183、(3)有感情朗读。

184、“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85、(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186、(2)有感情朗读

187、“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88、(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189、(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190、(3)感情朗读。

191、“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2、(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193、(2)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194、(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195、(4)有感情朗读。

196、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197、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198、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199、学生交流写法。

200、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20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播放歌曲)

202、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203、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和热爱,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你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呢?

204、学生畅谈

205、板书设计:

206、亲生母亲——悔恨

207、怀念母亲

208、祖国母亲——热爱

209、一、教学目标:

210、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11、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作者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212、积累语言。

213、二、教学重点、难点:

214、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老先生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215、三、教学准备:

216、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演示文稿)。

217、四、教学课时

218、两课时

219、五、教学过程

220、第一课时

221、(一)了解作者,引出课题。

222、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223、学生轻声呼唤季老的名字

224、师:在老人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

225、课件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226、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情感。

227、学生阅读后谈体会

228、师:从季老先生的“悔”,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的怀念,老先生把这种怀念直接写进他的另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怀念母亲》。

229、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230、(设计意图:《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

231、(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232、师配乐范读课文。

233、师:文章里摘录了作者1935年写的日记,离现在有74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234、学生自由练读。

235、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236、学生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37、(设计意图:课文选编了作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日记,年代久远,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练习读好“难读的句子”,这些句子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238、(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

239、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作者怀念母亲对我们触动很深,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240、 从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41、学生边默读边圈画,教师巡视,请学生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242、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频来入梦 凄凉 思潮起伏

243、评价学生的板书,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

244、师:说说为何要写上这些词。

245、学生联系课文谈对词语的理解。

246、师:从这些词中你们感觉到作者怀念母亲情之切。挑出一个词来,如从“频来入梦”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47、生:感觉到母亲总是走进作者的梦里来。

248、师:只有他的亲生母亲不断走进他的 梦中吗?

249、生:还有祖国母亲!

250、师: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251、学生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252、2 、感受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怀

253、师:是啊,作者怀念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可是,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

254、(1)学生再次阅读《赋得永久的悔》谈体会。

255、(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256、指名朗读日记。

257、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怀念母亲的原因。

258、(3)理解,感悟后引读:

259、①“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260、②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261、感受作者怀念祖国的`情怀

262、师: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当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263、(1)指名分别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64、(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265、(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66、出示: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267、(1)学生谈谈体会。

268、(2)重点指导理解“这种凄凉是甜蜜的”

269、师:一般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觉得凄凉?

270、季老感到凄凉又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271、(3)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272、(4)朗读联系,读出“甜蜜的凄凉”。

273、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274、──11月16日……

275、(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276、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277、──11月20日……

278、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279、──11月28日……

280、学习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从而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从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281、(设计意图:设计“由词语到句子”逐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课文的主线:怀念母亲和怀念祖国既让学生分别体会,又进行综合感悟。)

282、(四)展示交流诗文、名言,抒发感情。

283、师:关于母亲,关于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名言格句。你知道哪些?

284、学生交流。

285、师:非常好!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有些你们已经说到了。我请同学读一读,让我们重温母爱,感受母爱!

286、出示课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名言格句,学生接读。

287、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88、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289、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290、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291、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

292、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293、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294、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295、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他们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的怀抱里。(冰心)

296、(五)拓展升华。

297、师:同学们,在季老的人生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季老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了。何止季老?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啊!大家知道,今年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祝福的话语要送给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

298、学生写完后,配乐朗诵自己写给祖国母亲的祝福语。

299、(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升华学生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00、板书设计

301、6 怀念母亲

302、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303、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304、(学生板书)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频来入梦 凄凉 思潮起伏

305、教学目标

306、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30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08、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教学重点

309、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10、教学难点

311、感受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

312、教具准备

313、多媒体课件、关键词句的幻灯片、《我的中国心》歌曲

314、导 学 过 程

315、二 次 备 课

316、预习题纲

317、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18、自由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

319、第一课时

320、一、引导回忆,导入新课

32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吗?那作者是谁?他就是著名学者,被人称为“国宝”的季羡林

322、学生交流季羡林生平资料

323、引导:季羡林虽然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对自己的母亲感情极深,母亲去逝时,他曾写了一篇文章《永久的悔》:

324、⑴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325、⑵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26、⑶出示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327、⑷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328、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29、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30、边读边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文中的两位母亲指得是谁,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31、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332、三、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333、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34、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生读一读,想一想,结合重点词语说一说

335、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336、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337、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338、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339、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340、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41、③补充资料,谈感受: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42、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343、教学目标

344、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345、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46、3积累语言。

347、教学重难点

348、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349、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50、教学媒体

351、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352、教学过程

353、第一课时

354、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355、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356、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 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 的母亲)

357、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358、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359、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360、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61、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362、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363、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364、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365、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366、1谈感受,质疑。

367、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368、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369、(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370、(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371、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372、一、说教材

373、《怀念母亲》是六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374、课文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去,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将对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375、二.说教学目标:

376、1.从多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377、2.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78、三.教学重点,难点。

379、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之情。

380、四.说教法

381、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382、2.以读代讲法: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

383、五.说学法

384、采用朗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85、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386、《怀念母亲》教案

387、第一课时

388、一、教学目的

389、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390、理解“真挚、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39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92、4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393、二、教具准备

394、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片、幻灯片。

395、三、教学过程

396、(一)引读课题——走近“怀念“

397、今天,我们来学习季羡林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再读课题。

398、(二)整体感知——初探心路

399、自由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字,注意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400、学生交流后的初步感受。

401、读读六个词语“弃养、凄凉、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引导学生带上想象,读出词语的形象与情感。

402、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所不同,发现了吗?知道为什么要插入这些日记和《寻梦》片段吗?

403、指名读四篇日记和《寻梦》片段,初步体会季羡林对母亲、对祖国思念之频之深

404、谁能把我们读到的这些文字一日记《寻梦》读薄,读成一段话?浏览全文,在文中找一找。

405、(三)体悟“怀念”

406、品读“恨”字——思母至痛

407、(1)学生轻声地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季羡林失去母亲后的心境。

408、(2)你能体会季羡林当时的心情吗?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恨”字?

409、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援引三则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季羡林恨谁?为什么而恨?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10、教学目标:积累语言,品味语言(多媒体教学课)

411、教学重点:积累一组词语

412、学习一种方法

413、理解语言内涵

414、教学过程:

415、(一)课前热身——积累词语(限时2分钟)

416、进入正式学习之前,检查同学们的语言积累,请同学们认读一组词语,谁来读一读?

417、一起读起来,每个词语读两遍,注意红色的字的读音和字形。

418、(二)导入新课——揭示目标(限时1分钟)

419、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篇文章(齐读课题和作者):

420、强调“母亲”,读——

421、突出“怀念”,读——

422、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对于本文的作者来说,真是字字千钧,那是肝肠寸断般的情愫。让我们一字一顿,缓缓而深情地读——

423、本节课有三项学习活动。

424、(三)教学板块1——听读,请你感受(限时7分钟)

425、过渡语:在20xx年中华经典诵读晚会上,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薛中锐动情朗诵《怀念母亲》,向文章作者、20xx年离开人世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致敬。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一个学习活动:听读,感受“怀念”之情。

426、(播放朗诵视频,学生合上课本,认真观摩5分钟)

427、学生交流:欣赏这段朗诵的时候,我想,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是不平静的。正如这篇文章的作者一样,心中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说。你想到了什么,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朗诵者将作者的心思和情意真真切切地传达出来了,你能说说作者传达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428、(四)教学板块2——略读,请你勾画(限时7分钟)

429、过渡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当中去,用眼睛发现,用心灵倾听作者的心声。

430、朗诵者传递给我们的这种情感,如果:

431、⑴用标题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是——(“怀念”)

432、⑵用第一段文字中的两个短语来概括,是——(“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433、⑶用最后一段文字中的反复出现的一个词来概括,是——(“怀念”)

434、将首尾联成一个整体,一起来读一读,读出情感来。读了之后,在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呢?

435、课堂笔记:开首见山,奠定基调与首尾照应,反复渲染。

436、默读第2段:请你用波浪线勾画出母亲逝世后,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

437、默读第3段:请你用波浪线勾画出最能表现作者怀念之情的一个词语。(“频来入梦”)

438、(五)教学板块3——品读,请你探究(限时18分钟)

439、探究日记一:说一说文中的“景”和“情”。

440、探究话题:

441、一个时间:“黄昏”(情境联想)两个动词:“织”与“糊”一处矛盾:“凄凉”与“甜蜜”

442、设疑提示:

443、⑴师生对话,走进那个“黄昏”:一般说来,黄昏的时候,我们都放学了,大家要——?在这个时候,你们的爸妈下班了,他们都要——?天上的鸟儿在这个时候也要——?此时,季羡林能回家吗?他的家在哪儿?引领学生体会海外游子有家难归的苦衷。

444、⑵创设情景,走进作者的心海:“季羡林又孤寂地站在窗前,抬眼望去,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正步履匆匆地往家里赶,漂泊的渔船也静静地停靠在海港,就连不知疲倦的小鸟也开始归巢了。薄暮中,远远地传来了母亲唤儿回家的声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季羡林,你的心会在哪儿?你的心会看到什么?”启发学生想象,让文中的“故乡”“故国”“故国的`朋友”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对祖国地怀念变得真实可感。

445、在交流中理解“甜蜜”,当你回忆起这些快乐的时光,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所以说,有时候,美好的回忆往往是精神上的安慰,是对心灵创伤的一种治疗。

446、⑶这凄凉,这甜蜜,最后都融入到了一个字里面,哪个字?(糊)“糊”是什么意思?这“糊”在季羡林心头的究竟是什么?

447、探究日记2:说一说文中的“事”和“心”。

448、探究话题:一个画面丰富的标点:省略号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子: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449、设疑提示:

450、⑴想像训练:体会房东太太对儿子地等待。“她高兴得不得了”,她高兴成了什么样子?她会为儿子的回来做哪些准备?文中是省略号,请把省略号读成一段话。后来,儿子没有按时回家,她又会怎样焦急地等待?

451、⑵表达训练: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谈一谈对母亲的印象。

452、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起早贪黑,一样的问寒问暖,一样的唠唠叨叨,一样的(),一样的()

453、探究“寻梦”: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的“寻梦之旅”。

454、探究话题:感受“寻”之苦理解“梦”之幻探求“梦”之源

455、设疑提示:

456、正是这种对母亲、对祖国的爱,使得季羡林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顾国外多家研究机构的挽留,毅然回国,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而他的生身母亲呢,却只有到梦里去寻找。想一想,他在梦里看清了自己的母亲了吗?

457、紧扣“面影”,体会作为儿子记不清母亲模样的痛苦,指导朗读片断二。

458、即使看不清楚,季羡林还是要苦苦的去寻找。分男生、女生朗读片断一。

459、季羡林一生也没有找到母亲清晰的面容。齐读片断二。

460、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找母亲,就是在寻找生命的源泉,寻找做人的根。季羡林的根在哪儿?

461、(六)课后链接——走近大师,升华情感(限时5分钟)

462、读完这篇课文,感受了大师的这份伟大的真情,同学们想对季羡林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走近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季羡林(视频播放“感动中国”。)

463、齐读颁奖词,用崇敬与缅怀的声音读起来:季羡林——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464、结束语:季羡林——心在东方,根在中国!下课。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